连礞汤灌肠治疗痰瘀交阻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室早的认识 | 第9-15页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9页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0页 |
1.3 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 第10-15页 |
2 现代医学对室早的认识 | 第15-23页 |
2.1 概念 | 第15页 |
2.2 流行病学 | 第15页 |
2.3 发病原因 | 第15页 |
2.4 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2.5 临床表现 | 第17页 |
2.6 诊断及诊断评估 | 第17-18页 |
2.7 危险分层 | 第18-19页 |
2.8 治疗现状 | 第19-23页 |
临床研究 | 第23-32页 |
1.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3页 |
1.2 受试患者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诊断标准 | 第24-27页 |
2.1 西医室性早搏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5-27页 |
3.病例选择标准 | 第27-28页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7页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7-28页 |
3.3 终止标准 | 第28页 |
4.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1 分组研究 | 第28页 |
4.2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5.观测指标 | 第29页 |
5.1 安全性观测 | 第29页 |
5.2 疗效性观测 | 第29页 |
6.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30页 |
6.1 早搏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页 |
6.2 临床症侯疗效判定 | 第29页 |
6.3 单项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9页 |
6.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7.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8.结果及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9.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7页 |
1.选题依据 | 第32页 |
2.连礞汤的组方分析 | 第32-35页 |
3.疗效分析 | 第35页 |
4.优势与展望 | 第35页 |
5.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