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1.4.1 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内涵 | 第15页 |
| 1.4.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 第15-16页 |
| 1.4.3 指数与义务教育均衡指数的内涵 | 第16-18页 |
| 2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测算基础 | 第18-27页 |
| 2.1 教育均衡指标体系综述 | 第18-22页 |
| 2.1.1 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综述 | 第18-19页 |
| 2.1.2 国内教育指标体系综述 | 第19-20页 |
| 2.1.3 义务教育均衡度测算方法综述 | 第20-22页 |
| 2.2 义务教育均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 2.2.1 义务教育均衡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原则 | 第22-23页 |
| 2.2.2 义务教育均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4页 |
| 2.3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测算方法 | 第24-27页 |
| 2.3.1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计算方法综述 | 第24-25页 |
| 2.3.2 本研究选用方法 | 第25-27页 |
| 3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测算 | 第27-35页 |
| 3.1 义务教育宏观体系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27-31页 |
| 3.1.1 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 3.1.2 义务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28-29页 |
| 3.1.3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29页 |
| 3.1.4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29-30页 |
| 3.1.5 义务教育成就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0页 |
| 3.1.6 本节小结 | 第30-31页 |
| 3.2 义务教育中观体系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1-35页 |
| 3.2.1 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 3.2.2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2页 |
| 3.2.3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 3.2.4 群体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3页 |
| 3.2.5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情况 | 第33-34页 |
| 3.2.6 本节小结 | 第34-35页 |
| 4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分析 | 第35-88页 |
| 4.1 影响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指数时序变化关键指标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35-78页 |
| 4.1.1 义务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区域不均衡分析 | 第36-50页 |
| 4.1.1.1 义务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区域内不均衡分析 | 第36-44页 |
| 4.1.1.2 义务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区域间不均衡分析 | 第44-50页 |
| 4.1.2 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区域不均衡分析 | 第50-64页 |
| 4.1.2.1 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区域内不均衡分析 | 第50-58页 |
| 4.1.2.2 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区域间不均衡分析 | 第58-64页 |
| 4.1.3 义务教育生师比区域不均衡分析 | 第64-78页 |
| 4.1.3.1 义务教育生师比区域内不均衡分析 | 第64-73页 |
| 4.1.3.2 义务教育生师比区域间不均衡分析 | 第73-78页 |
| 4.1.4 本节小结 | 第78页 |
| 4.2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时序变化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 第78-83页 |
| 4.2.1 弹性系数 | 第78-79页 |
| 4.2.2 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弹性系数分析 | 第79-81页 |
| 4.2.3 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对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弹性系数分析 | 第81-83页 |
| 4.2.4 本节小结 | 第83页 |
| 4.3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中部分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83-88页 |
| 4.3.1 OECD数据库 | 第83-84页 |
| 4.3.2 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国际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 4.3.3 我国初中毛入学率国际比较分析 | 第85-87页 |
| 4.3.4 本节小结 | 第87-88页 |
| 5 总结 | 第88-91页 |
| 5.1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 5.2 措施与建议 | 第89-90页 |
| 5.3 不足之处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