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8-13页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论文创新点 | 第11-13页 |
二、鲍德里亚文本中的消费社会解析 | 第13-22页 |
(一) 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1. 新的社会矛盾出现 | 第13页 |
2. 消费社会的时代界定 | 第13-14页 |
(二) 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三) 消费驯化的内容、方式与功能 | 第15-22页 |
1. 消费驯化的内容 | 第15-16页 |
2. 消费驯化的方式:广告诱导 | 第16-18页 |
3. 消费驯化的功能: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 | 第18-22页 |
三、消费社会的现代性 | 第22-35页 |
(一) 现代性概述 | 第22-23页 |
(二) 《物体系》中的现代性——物的秩序化 | 第23-26页 |
1. 物的秩序化根据——物的差异逻辑 | 第23-25页 |
2. 物的秩序化结果——物的系列 | 第25-26页 |
(三) 《消费社会》中的现代性——消费的民主化 | 第26-30页 |
1. 消费社会的民主因素 | 第27-28页 |
2. 消费社会的自由因素 | 第28-30页 |
(四)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现代性——社会系统的符号化 | 第30-35页 |
1. 消费对象的符号化 | 第30-31页 |
2. 需求关系的符号化 | 第31-33页 |
3. 消费主体的符号化 | 第33-35页 |
四、消费社会的后现代性 | 第35-47页 |
(一) 后现代性概述 | 第35-38页 |
(二) 《生产之镜》中的后现代性——对生产中心主义的消解 | 第38-39页 |
(三) 《象征交换与死亡》中的后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时代思潮 | 第39-47页 |
1. 鲍德里亚对象征交换系统的考察 | 第39-43页 |
2. 消费社会中复归的后现代性 | 第43-45页 |
3. 作为时代精神的虚无主义 | 第45-47页 |
五、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价值定位与局限性 | 第47-52页 |
(一) 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价值定位 | 第47-49页 |
(二) 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局限性 | 第49-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