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

坑中坑对基坑的影响分析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1-15页
        1.2.1 坑中坑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土压力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2 土体和接触面本构模型第16-24页
    2.1 土体本构模型第16-22页
        2.1.1 Mohr-Coulomb模型第17-19页
        2.1.2 Drucker-Prager模型第19-20页
        2.1.3 修正的剑桥模型第20-22页
    2.2 土与围护结构的相互作用第22-23页
        2.2.1 接触面法向方向的本构模型第22-23页
        2.2.2 接触面切向方向的本构模型第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多个坑中坑对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第24-40页
    3.1 引言第24-25页
    3.2 坑中坑参数及有限元模型第25-30页
        3.2.1 参数介绍第25-26页
        3.2.2 有限元模型第26-27页
        3.2.3 荷载及边界条件确定第27-28页
        3.2.4 网格划分第28页
        3.2.5 地应力平衡第28-29页
        3.2.6 工况设置第29-30页
    3.3 坑中坑开挖对围护结构侧移的影响第30-37页
        3.3.1 外坑开挖完毕第30-31页
        3.3.2 第二个坑中坑开挖的影响第31页
        3.3.3 深度比和面积比的影响第31-33页
            3.3.3.1 深度比的影响第31-32页
            3.3.3.2 面积比的影响第32-33页
        3.3.4 坑距比的影响第33-37页
            3.3.4.1 先开挖近端坑中坑PIT-L第33-35页
            3.3.4.2 开挖顺序的影响第35-37页
    3.4 工程实例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坑中坑条件下基坑有限土体的被动土压力计算第40-59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计算模型第41-42页
    4.3 外坑被动土压力及破坏面第42-57页
        4.3.1 第一种计算公式第43-44页
            4.3.1.1 基本方程第43页
            4.3.1.2 破坏面第43-44页
        4.3.2 第二种计算公式第44-49页
            4.3.2.1 基本方程第44-45页
            4.3.2.2 破坏面第45页
            4.3.2.3 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5-47页
            4.3.2.4 剪切破坏角影响因素分析第47-49页
        4.3.3 第三种计算公式第49-55页
            4.3.3.1 基本方程第50页
            4.3.3.2 破坏面第50-51页
            4.3.3.3 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第51-53页
            4.3.3.4 剪切破坏角影响因素分析第53-55页
        4.3.4 第四种计算公式第55-57页
            4.3.4.1 基本方程第56页
            4.3.4.2 破坏面第56-57页
    4.4 算例比较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工程实例第59-68页
    5.1 概述第59-61页
        5.1.1 工程概况第59页
        5.1.2 工程地质条件第59-60页
        5.1.3 水文地质概况第60页
        5.1.4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第60页
        5.1.5 基坑开挖支护设计参数第60-61页
    5.2 计算方法第61-63页
        5.2.1 土压力计算方法第61页
        5.2.2 土压力系数计算第61-62页
        5.2.3 等值梁法第62-63页
    5.3 支护结构计算第63-67页
        5.3.1 不考虑坑中坑情况第63-66页
            5.3.1.1 工况一(计算第一层支撑轴力R1)第63-64页
            5.3.1.2 工况二(计算第二层支撑轴力R2)第64-66页
        5.3.2 考虑坑中坑情况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6 结论与建议第68-70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8-69页
    6.2 建议及存在的问题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作者简介及发表的主要论文第73页
    作者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节性硬化症TSC1、TSC2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下一篇:Cdc42在急性肺损伤中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生修复的影响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