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1 资料 | 第15-18页 |
1.1 临床病例资料 | 第15-16页 |
1.2 诊断依据 | 第16-17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7-1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2 方法 | 第18-23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8页 |
2.2 术前处理 | 第18页 |
2.3 手术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器械及药品 | 第18页 |
2.3.2 麻醉及体位 | 第18-19页 |
2.3.3 手术操作 | 第19-21页 |
2.3.4 术后处理 | 第21页 |
3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结果 | 第23-26页 |
2.1 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的静息痛情况比较 | 第23页 |
2.2 两组患者术后 1d、2d、3d、5d及 7d时的静息痛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2.3 两组患者术后 1d、2d、3d、5d及 7d时时的活动痛情况比较 | 第24页 |
2.4 两组患者术后2周、4 周、8 周及12周肩关节功能比较 | 第24页 |
2.5 两组患者术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应用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2页 |
3.1 肩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解剖 | 第26-28页 |
3.2 肩袖损伤的病因机制 | 第28页 |
3.3 肩袖损伤的病理分型 | 第28页 |
3.4 肩袖损伤疼痛机制 | 第28-29页 |
3.5 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 | 第29-30页 |
3.6 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综述 | 第37-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