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水稻褐变穗病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1.1 分布与危害 | 第11页 |
1.1.2 症状 | 第11页 |
1.1.3 病原 | 第11-12页 |
1.1.4 发病条件 | 第12-13页 |
1.1.5 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2.1 RAPD技术 | 第14-15页 |
1.2.2 PCR-RFLP技术 | 第15-16页 |
1.2.3 AFLP技术 | 第16页 |
1.2.4 rDNA-ITS-PCR技术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供试样本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供试水稻品种 | 第19页 |
2.1.4 供试药剂 | 第19-20页 |
2.1.5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6 试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7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9页 |
2.2.1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1-22页 |
2.2.2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25页 |
2.2.3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 第25-27页 |
2.2.4 水稻褐变穗病的抗源筛选 | 第27-28页 |
2.2.5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3.1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鉴定 | 第29-31页 |
3.1.1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9页 |
3.1.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29-30页 |
3.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0页 |
3.1.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0-31页 |
3.2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1-40页 |
3.2.1 环境条件及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1-38页 |
3.2.2 环境条件及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环境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的正交试验 | 第39-40页 |
3.3 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 第40-43页 |
3.3.1 供试菌株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3.3.2 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41页 |
3.3.3 PCR反应的灵敏度检测 | 第41-43页 |
3.4 水稻褐变穗病抗源筛选 | 第43-45页 |
3.4.1 水稻褐变穗病接种浓度筛选 | 第43-44页 |
3.4.2 水稻褐变穗病抗病品种筛选 | 第44-45页 |
3.5 杀菌剂对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5-47页 |
3.5.1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5页 |
3.5.2 杀菌剂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4.1 关于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7页 |
4.2 关于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48页 |
4.3 关于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 第48-49页 |
4.4 关于水稻褐变穗病的抗源筛选 | 第49页 |
4.5 关于水稻褐变穗病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