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WY加密区调剖见效规律及潜力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10-1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0页
        1.3.2 技术路线第10页
        1.3.3 创新点第10-12页
第二章 地质概况第12-19页
    2.1 工区位置第12页
    2.2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第12-13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13-15页
    2.4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第15-17页
        2.4.1 沉积相特征第15-16页
        2.4.2 砂体展布第16-17页
    2.5 储层物性特征第17-19页
        2.5.1 岩性特征第17页
        2.5.2 岩石的结构特征第17页
        2.5.3 孔隙类型第17页
        2.5.4 物性特征第17-19页
第三章 油藏开采特征分析第19-29页
    3.1 加密区开发简况第19-20页
    3.2 油井含水分布及变化第20-24页
        3.2.1 含水分布第20-22页
        3.2.2 含水变化第22-23页
        3.2.3 含水上升率变化第23-24页
    3.3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第24-25页
        3.3.1 地层能量变化第24-25页
        3.3.2 地层能量平面分布第25页
    3.4 水驱效果分析第25-27页
        3.4.1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第25-26页
        3.4.2 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第26页
        3.4.3 水驱指数变化第26-27页
    3.5 调剖必要性第27-29页
第四章 调剖见效规律分析第29-41页
    4.1 油井受效情况第29-33页
        4.1.1 主向见水井受效第29-30页
        4.1.2 侧向井受效情况第30-33页
    4.2 注水井吸水剖面和吸水指数变化第33-36页
        4.2.1 注水井吸水剖面变化第33-35页
        4.2.2 注水井吸水指数变化第35-36页
    4.3 井组和区块整体受效情况第36-41页
        4.3.1 井组受效情况第36-38页
        4.3.2 整体受效情况第38-41页
第五章 调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41-61页
    5.1 物性(裂缝)的影响第41-45页
        5.1.1 裂缝发育及分布第41-43页
        5.1.2 裂缝(大孔道)对调剖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5.2 非均质性的影响第45-52页
        5.2.1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第45-46页
        5.2.2 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第46-50页
        5.2.3 非均质性对调剖效果的影响第50-52页
    5.3 调剖剂体系的影响第52-54页
    5.4 调剖工艺参数的影响第54-58页
        5.4.1 段塞的影响第54-56页
        5.4.2 注入量的影响第56-58页
        5.4.3 注入速度的影响第58页
    5.5 调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8-61页
        5.5.1 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确定第58-59页
        5.5.2 数据处理第59-61页
第六章 调剖潜力分析及工艺优化第61-68页
    6.1 调剖潜力分析第61-64页
        6.1.1 剩余油监测与分布第61页
        6.1.2 吸水不均匀井统计第61-62页
        6.1.3 建议调剖井第62-64页
    6.2 调剖剂体系及工艺参数优化第64-68页
        6.2.1 调剖剂体系优化第64-66页
        6.2.2 注入段塞优化第66页
        6.2.3 注入量优化第66-68页
第七章 结论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TM32的超声智能检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姿态参数模拟解算电路改进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