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企业信用交易成因理论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企业信用缺失实证的研究 | 第10页 |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研究 | 第11页 |
(五)企业信用研究综合评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文献法 | 第12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三)归纳法 | 第12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页 |
五、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一)信用 | 第14-15页 |
(二)企业信用 | 第15页 |
(三)失信 | 第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二)博弈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8-29页 |
一、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 | 第18-21页 |
(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商品信用缺失 | 第18页 |
(二)企业与企业之间商业信用缺失 | 第18-20页 |
(三)企业与银行之间金融信用缺失 | 第20页 |
(四)企业与政府之间法规信用缺失 | 第20-21页 |
二、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21-24页 |
(一)增加无效交易成本 | 第21-22页 |
(二)制约企业生存发展 | 第22页 |
(三)增大金融市场风险 | 第22-23页 |
(四)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 第23页 |
(五)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 第23-24页 |
(六)破坏我国国际形象 | 第24页 |
三、企业信用缺失成因分析 | 第24-29页 |
(一)博弈分析 | 第25-27页 |
(二)信息经济学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 第29-35页 |
一、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初步进展 | 第29-31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 第29-30页 |
(二)征信数据范围不断扩展 | 第30页 |
(三)征信系统接入机构显著增加 | 第30-31页 |
(四)行业协会自律逐步加强 | 第31页 |
(五)失信惩戒措施有所增强 | 第31页 |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一)信用法律法规仍有缺失 | 第31-32页 |
(二)征信数据标准尚不统一 | 第32页 |
(三)信用服务市场发育不良 | 第32-33页 |
(四)专业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 第33页 |
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3-35页 |
(一)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 第33-34页 |
(二)信用服务市场运作能力不足 | 第34页 |
(三)企业对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企业信用制度的构建与启示 | 第35-42页 |
一、以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德国模式 | 第35-36页 |
(一)系统运营及构成 | 第35页 |
(二)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 | 第35页 |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35-36页 |
二、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导的美国模式 | 第36-37页 |
(一)系统运营及构成 | 第36页 |
(二)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 | 第36-37页 |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37页 |
三、以协会为主导的日本模式 | 第37-38页 |
(一)系统运营及构成 | 第37页 |
(二)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 | 第37-38页 |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 第38页 |
四、发达国家企业信用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 第38-42页 |
(一)发达国家企业信用制度的相同点 | 第38页 |
(二)发达国家企业信用制度的差异点 | 第38-39页 |
(三)发达国家企业信用制度的启示 | 第39-42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42-46页 |
一、加强信用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 第42页 |
二、完善信用数据库建设 | 第42-43页 |
三、加快信用服务市场培育 | 第43-44页 |
四、加大失信惩罚力度的实施 | 第44-45页 |
五、促进信用教育及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