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恋爱、家庭、婚姻论文

上海两地婚姻的阶层匹配研究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9-4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3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31页
        1.1.2 研究意义第31-33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33-37页
        1.2.1 两地通婚第33页
        1.2.2 城乡通婚第33-34页
        1.2.3 婚姻匹配第34页
        1.2.4 婚姻阶层匹配第34-35页
        1.2.5 阶层通婚圈第35页
        1.2.6 阶层内婚姻第35-36页
        1.2.7 跨阶层婚姻第36-37页
    1.3 研究设计第37-44页
        1.3.1 数据来源第37-39页
        1.3.2 变量选取第39-41页
        1.3.3 研究假设第41-43页
        1.3.4 样本情况第43-44页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第44-48页
        1.4.1 研究方法第44-45页
        1.4.2 研究思路第45-46页
        1.4.3 创新之处第46-48页
第2章 婚姻阶层匹配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第48-73页
    2.1 迁移人口与城市本地人口关系研究进展第48-54页
        2.1.1 相关理论进展第48-50页
        2.1.2 国外相关研究第50-51页
        2.1.3 国内相关研究第51-54页
    2.2 婚配匹配模式的研究范式第54-61页
        2.2.1 国外婚姻匹配的研究范式第54-55页
        2.2.2 国内迁移人口的婚姻匹配问题研究第55-61页
    2.3 社会阶层视域下的两地通婚第61-73页
        2.3.1 社会分层理论第62-66页
        2.3.2 婚姻匹配的主要理论解释第66-69页
        2.3.3 社会分层视域下的婚姻匹配模式第69-73页
第3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匹配特征第73-98页
    3.1 两地通婚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第73-80页
        3.1.1 性别结构匹配:上海媳妇为主第73-75页
        3.1.2 年龄匹配:本地高外来低第75-78页
        3.1.3 文化程度匹配:同质匹配为主第78-80页
    3.2 两地通婚人群地域空间匹配:兼具包容性和排斥性第80-87页
        3.2.1 沪男外女的地域空间匹配:既离散又集中第81-85页
        3.2.2 沪女外男的地域空间匹配:既集中又离散第85-87页
    3.3 两地通婚人群文化空间匹配:同源相吸异源排斥第87-91页
    3.4 两地通婚人群的社会特征匹配第91-95页
        3.4.1 家庭阶层地位的"门户落差"第91-92页
        3.4.2 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的匹配的对称性第92-93页
        3.4.3 沪男倾向于选择体制外的外来女性第93页
        3.4.4 理想教育阶层通婚圈大于上海本地第93-94页
        3.4.5 沪外双方分别注重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第94-95页
    3.5 小结第95-98页
第4章 上海两地婚姻中的城乡阶层匹配第98-134页
    4.1 上海城乡婚姻匹配特征分析第98-105页
        4.1.1 城乡通婚主要以外农沪非为主第99-101页
        4.1.2 性别匹配主要是外女沪男第101-102页
        4.1.3 年龄匹配主要是外低沪高第102-103页
        4.1.4 教育匹配同质婚配不明显第103-104页
        4.1.5 低收入群体倾向于选择城乡通婚第104-105页
    4.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5-111页
        4.2.1 "新上海人"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5-106页
        4.2.2 不同代际人口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6-107页
        4.2.3 不同年龄组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7-108页
        4.2.4 不同单位性质群体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8-109页
        4.2.5 独生子女与非独子女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09-110页
        4.2.6 不同家庭地位人群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10页
        4.2.7 不同职业阶层人群的户口阶层通婚圈第110-111页
    4.3 城乡阶层通婚达成的影响因素模型第111-120页
        4.3.1 外来一方选择城乡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12-117页
        4.3.2 上海一方选择城乡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17-120页
    4.4 影响上海城乡通婚的内在机制第120-130页
        4.4.1 地理空间距离是城乡通婚达成的基本要素第121-122页
        4.4.2 经济利益的驱动第122-123页
        4.4.3 同源文化的认同第123-124页
        4.4.4 两地制度空间距离的缩减第124-125页
        4.4.5 城乡通婚人群社会空间距离的减短第125-127页
        4.4.6 外来一方父母的干预力量相对弱化第127-130页
        4.4.7 时间是影响城乡通婚达成的重要变量第130页
    4.5 小结第130-134页
第5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职业阶层匹配第134-162页
    5.1 两地通婚人群职业阶层匹配特征第134-143页
        5.1.1 职业阶层内婚配以中层匹配为主第134-136页
        5.1.2 沪女比沪男更倾向于选择阶层内婚配第136-138页
        5.1.3 职业阶层内婚配的年龄差大于跨职业阶层婚配第138-139页
        5.1.4 文化程度较高人群更倾向于选择职业阶层内婚配第139-140页
        5.1.5 以跨职业阶层匹配为主,跨度越大,两地婚姻达成的可能性越小第140-142页
        5.1.6 在跨经济阶层婚配中,外来一方以职业阶层顺差为主第142-143页
    5.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3-149页
        5.2.1 不同性别人口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3-144页
        5.2.2 不同年龄人口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4-145页
        5.2.3 不同单位性质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5-146页
        5.2.4 不同户口性质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6-147页
        5.2.5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47-148页
        5.2.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48-149页
        5.2.7 初婚群体与再婚群体的职业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49页
    5.3 两地通婚人群职业阶层通婚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49-159页
        5.3.1 外来一方选择跨职业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49-154页
        5.3.2 上海一方选择跨职业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54-159页
    5.4 小结第159-162页
第6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经济阶层匹配第162-188页
    6.1 两地通婚人群经济阶层匹配特征第162-168页
        6.1.1 阶层内特征不明显,高收入阶层内婚配比最高第162-164页
        6.1.2 外来女性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跨经济阶层婚配第164-165页
        6.1.3 跨经济阶层婚配的年龄差距大于经济阶层内婚配第165-166页
        6.1.4 以跨经济阶层婚配为主第166-167页
        6.1.5 在跨经济阶层婚配中,外来一方以向上梯度婚配为主第167-168页
    6.2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68-175页
        6.2.1 不同户口性质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68-169页
        6.2.2 不同性别人口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69-170页
        6.2.3 不同年龄组人口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70-171页
        6.2.4 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71-172页
        6.2.5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72-173页
        6.2.6 初婚群体与再婚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73-174页
        6.2.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74-175页
        6.2.8 体制内与体制外群体的经济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75页
    6.3 两地通婚人群经济阶层通婚圈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75-185页
        6.3.1 外来一方选择跨经济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75-179页
        6.3.2 上海一方选择跨经济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79-185页
    6.4 小结第185-188页
第7章 上海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阶层匹配第188-210页
    7.1 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程度比较第188-190页
    7.2 两地通婚人群的教育阶层匹配特征第190-194页
        7.2.1 以跨教育阶层婚配为主,且主要表现为相邻教育阶层匹配第190-191页
        7.2.2 跨教育阶层婚配中以外来一方教育阶层向上婚为主第191页
        7.2.3 教育亚阶层内婚配比例:以大学本科匹配为主,分布相对均衡第191-192页
        7.2.4 在选择教育阶层婚配类型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第192-193页
        7.2.5 沪男外女的年龄差远大于沪女外男的年龄差第193-194页
    7.3 不同人口子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94-199页
        7.3.1 不同户口性质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94-195页
        7.3.2 初婚群体与再婚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95-196页
        7.3.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比较第196-197页
        7.3.4 不同单位性质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97-198页
        7.3.5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教育阶层通婚圈分析第198-199页
    7.4 上海两地跨教育阶层通婚影响因素分析第199-207页
        7.4.1 外来一方选择跨教育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199-203页
        7.4.2 上海一方选择跨教育阶层通婚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第203-207页
    7.5 小结第207-210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第210-221页
    8.1 主要结论第210-219页
    8.2 尚需讨论的问题第219-221页
        8.2.1 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第219页
        8.2.2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3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33-234页
附件1 上海市两地婚姻认知调查(由上海一方填写)第234-239页
附件2 上海市两地婚姻认知调查(由外地一方填写)第239-244页
附件3 上海市青年结婚认知调查(女)第244-247页
附件4 上海青年结婚认知调查(男)第247-250页
后记第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外交研究
下一篇:代际支持的健康效应及其对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