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 工作范围 | 第13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2.1 流域气候概况 | 第15页 |
2.2 流域水文概况 | 第15-16页 |
2.2.1 河道特征 | 第15页 |
2.2.2 水文特征 | 第15-16页 |
2.3 社会经济 | 第16页 |
2.4 山东省引黄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3 水量分配方案 | 第17-28页 |
3.1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 | 第17-19页 |
3.2 黄河山东段水量分配方案 | 第19-21页 |
3.3 黄河山东段闸门水量分配方案 | 第21页 |
3.4 进出山东省水量分析 | 第21-26页 |
3.4.1 黄河进入山东境内水量分析 | 第21-23页 |
3.4.2 大汶河来水量分析 | 第23-24页 |
3.4.3 黄河入海径流量分析 | 第24-26页 |
3.5 进出山东省水量与引黄水量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4 水量分配组织实施情况 | 第28-34页 |
4.1 省级水量分配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 第28-30页 |
4.1.1 山东黄河水量调度组织体系与职责 | 第28页 |
4.1.2 正常情况下的水量分配组织实施 | 第28-29页 |
4.1.3 紧急情况下的水量分配组织实施 | 第29-30页 |
4.2 市级水量分配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4.3 灌区水量分配组织实施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4.4 水量分配管理机制、模式和实施程序 | 第32页 |
4.5 水量分配组织实施成效 | 第32-34页 |
5 水量配置方案与实际调度情况对比分析 | 第34-42页 |
5.1 黄河干流水量调度情况 | 第34-35页 |
5.2 黄河山东段水量调度情况 | 第35-38页 |
5.3 山东省各地市水量调度情况及典型灌区分析 | 第38-40页 |
5.4 山东黄河跨流域调水情况 | 第40-42页 |
6 水调制度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符合性分析 | 第42-45页 |
6.1 三条红线 | 第42页 |
6.2 四项制度 | 第42-43页 |
6.3 水调制度实施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符合性分析 | 第43-45页 |
7 水量调度对利津断面以下生态流量的影响 | 第45-50页 |
7.1 利津河段生态基流的计算 | 第45-47页 |
7.1.1 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7.1.2 利用Tennant法确定利津断面生态基流 | 第46-47页 |
7.2 利津断面流量与断面下游引水流量对比 | 第47-48页 |
7.3 优化调度方案维持生态水量 | 第48-50页 |
8 结论及建议 | 第50-53页 |
8.1 结论 | 第50-52页 |
8.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专著 | 第58-59页 |
学位论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