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0-13页
        1.2.1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第10-12页
        1.2.2 图像的稀疏表示模型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5-16页
第二章 图像融合基础理论第16-34页
    2.1 概述第16-18页
    2.2 红外与可见光成像机理第18-19页
    2.3 图像融合方法第19-26页
        2.3.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图像融合第19-21页
        2.3.2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法的图像融合第21-22页
        2.3.3 基于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法的图像融合第22-26页
    2.4 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第26-33页
        2.4.1 主观评价第27-28页
        2.4.2 客观评价第28-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稀疏表示理论及其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第34-47页
    3.1 稀疏表示理论第34-41页
        3.1.1 稀疏表示基本原理第34-36页
        3.1.2 过完备字典构造第36-37页
        3.1.3 稀疏分解算法第37-41页
    3.2 稀疏表示融合算法框架第41-43页
    3.3 对稀疏表示融合算法中影响融合性能因素的讨论第43-46页
        3.3.1 滑窗大小对融合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3.3.2 滑动步长对融合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区域能量和方差的稀疏融合方法第47-67页
    4.1 概述第47页
    4.2 常用的稀疏表示融合规则第47-51页
        4.2.1 稀疏系数绝对值取大法第47-48页
        4.2.2 稀疏系数L1范数取大法第48-49页
        4.2.3 稀疏系数区域方差加权法第49页
        4.2.4 融合规则对融合效果的影响第49-51页
    4.3 基于区域能量和方差的稀疏融合算法第51-53页
        4.3.1 融合规则设计第51-53页
        4.3.2 融合算法步骤第53页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3-62页
        4.4.1 采用的图像源与多种融合算法第53-54页
        4.4.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综合第54-55页
        4.4.3 融合结果和分析第55-62页
    4.5 基于图像融合的目标检测第62-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5.1 全文总结第67-68页
        5.1.1 主要工作第67页
        5.1.2 主要贡献及创新点第67-68页
    5.2 后续工作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面天线阵列产生时间反演聚焦场的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小型正激式数字电源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