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深埋硬岩隧道开挖稳定性及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岩爆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深埋隧道损伤区范围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长大隧道快速施工工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隧道柔性网防护技术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9-21页
第2章 米仓山隧道工程简介第21-25页
    2.1 米仓山隧道工程第21-22页
        2.1.1 工程简介第21页
        2.1.2 地质概况第21-22页
    2.2 米仓山隧道地应力特征第22-24页
    2.3 岩石基本力学参数第24页
    2.4 米仓山隧道施工面临的问题第24-25页
第3章 米仓山隧道岩爆预测与岩爆特征第25-46页
    3.1 米仓山隧道岩爆形成力学机制第25-29页
        3.1.1 岩石变形破坏力学特征第25-26页
        3.1.2 岩爆破坏形式第26-29页
    3.2 米仓山隧道岩爆预测第29-35页
        3.2.1 依据初始应力场判断岩爆第29-30页
        3.2.2 隧道开挖二次应力状态判断岩爆第30-35页
    3.3 米仓山隧道开挖稳定性第35-43页
        3.3.1 隧道洞周位移场特征第36-37页
        3.3.2 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第37-40页
        3.3.3 围岩稳定性综合判定分析第40-43页
    3.4 米仓山隧道岩爆实录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米仓山隧道开挖损伤范围研究第46-58页
    4.1 开挖损伤概念第46-47页
    4.2 损伤范围现场测试第47-51页
        4.2.1 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第47-48页
        4.2.2 测试结果分析第48-51页
    4.3 米仓山隧道损伤范围数值模拟第51-56页
        4.3.1 计算软件的选择第51-52页
        4.3.2 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第52页
        4.3.3 块体之间接触应力分析第52-54页
        4.3.4 损伤区演化过程第54-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米仓山隧道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第58-67页
    5.1 岩爆段快速施工工法的提出第58-59页
    5.2 岩爆段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第59-62页
        5.2.1 岩爆等级区域划分第59-60页
        5.2.2 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第60-62页
    5.3 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第62-64页
    5.4 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工法技术优势第64-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柔性防护网支护体系参数优化第67-81页
    6.1 预应力锚杆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67-74页
        6.1.1 锚杆预应力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67-69页
        6.1.2 锚杆间距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69-71页
        6.1.3 锚杆长度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71-74页
    6.2 喷射混凝土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74-79页
        6.2.1 初喷混凝土厚度对岩爆的控制作用第74-77页
        6.2.2 喷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研究第77-79页
    6.3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7章 柔性防护网受荷力学行为第81-97页
    7.1 柔性防护网支护体系静载测试第81-82页
        7.1.1 柔性防护网静载试验第81-82页
        7.1.2 锚杆拉拔测试第82页
    7.2 柔性防护网受冲击荷载力学行为第82-90页
        7.2.1 冲击荷载数值模拟第83-85页
        7.2.2 计算结果分析第85-90页
    7.3 不同因素对网绳拦截效果分析第90-95页
        7.3.1 速度对拦截效果的影响第90-92页
        7.3.2 撞击位置对拦截效果的影响第92-93页
        7.3.3 不同形状对拦截效果的影响第93-95页
    7.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结论与展望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盾构地层损失理论的地表沉降分析及控制研究
下一篇:岩溶空腔对大断面公路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