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被动靶向型纳米颗粒 | 第13-19页 |
1.2.1 粒径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2 表面电荷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形貌的影响 | 第16-19页 |
1.3 主动靶向型纳米颗粒 | 第19-28页 |
1.3.1 叶酸 | 第19-21页 |
1.3.2 透明质酸 | 第21-24页 |
1.3.3 苯硼酸 | 第24-25页 |
1.3.4 细胞穿透肽 | 第25-28页 |
1.4 纳米颗粒的刺激响应性 | 第28-29页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5.1 课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细胞核靶向pH响应聚物及改性的10-羟基喜树碱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2-49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3-3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3.1 细胞核靶向及pH响应的聚合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2 改性的10-羟基喜树碱的合成 | 第35页 |
2.3.3 共聚物物的表征 | 第35-36页 |
2.3.4 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36-3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4.1 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38-43页 |
2.4.2 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43-46页 |
2.4.3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46-47页 |
2.4.4 PECL/DA-Tat-M胶束的pH敏感性考察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胶束的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49-62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2.3 实验细胞 | 第50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3.3 胶束的生物学评价 | 第51-52页 |
3.3.1 空白胶束的生物相容性 | 第51页 |
3.3.2 载药胶束体外抗肿瘤效果 | 第51-52页 |
3.3.3 pH值对细胞吞噬的影响 | 第52页 |
3.3.4 pH值对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5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3.4.1 空白胶束的生物相容性 | 第52-54页 |
3.4.2 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54-55页 |
3.4.3 不同pH值对细胞吞噬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4 pH值改变对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载药胶束体内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62-76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2-6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4.2.3 实验动物 | 第6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4.3.1 建立动物肿瘤模型 | 第63-64页 |
4.3.2 药物的体内分布 | 第64-65页 |
4.3.3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5页 |
4.3.4 肺转移的抑制 | 第65页 |
4.3.5 统计学分析 | 第65-6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4.4.1 体内组织分布 | 第66-68页 |
4.4.2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68-72页 |
4.4.3 对肺转移的抑制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一、期刊论文 | 第87页 |
二、发明专利 | 第87-88页 |
常用缩略词一览表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