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区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17页
        1.2.1 中酸性侵入岩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第17-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主要工作及工作量情况第18-2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0-27页
    2.1 大地构造位置第20-21页
    2.2 区域地层第21-23页
    2.3 区域构造第23-26页
        2.3.1 推覆构造第23-24页
        2.3.2 褶皱构造第24页
        2.3.3 断裂构造第24-26页
    2.4 区域岩浆岩第26页
    2.5 区域矿产第26-27页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第27-30页
    3.1 地层第27页
    3.2 构造第27-28页
    3.3 岩浆岩第28-29页
    3.4 地球物理第29页
        1、航磁特征第29页
        2、地磁特征第29页
    3.5 矿产第29-30页
第四章 岩浆岩分布及岩相学特征第30-34页
    4.1 岩浆岩分布第30页
    4.2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第30-34页
        4.2.1 石英闪长玢岩第30-31页
        4.2.2 闪长玢岩第31-32页
        4.2.3 闪斜煌斑岩第32页
        4.2.4 晶岩屑凝灰岩第32-33页
        4.2.5 角闪安山岩第33-34页
第五章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第34-48页
    5.1 分析方法第34页
    5.2 样品特征和测试结果第34-48页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48-68页
    6.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8-53页
        6.1.1 岩石类型第48页
        6.1.2 岩石系列第48-53页
    6.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3-54页
    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4-60页
    6.4 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第60-62页
    6.5 Pb同位素组成特征第62-64页
    6.6 Hf同位素特征第64-68页
第七章 成岩作用机制探讨第68-76页
    7.1 区域对比第68-70页
    7.2 岩浆源区第70-72页
    7.3 岩浆演化第72-73页
    7.4 构造背景第73-75页
    7.5 岩石成因第75-76页
第八章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中有机物的水解菌源性产甲烷特性实验研究
下一篇:电子类化工废水中铟锡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