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水体油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2.1 漏油事故 | 第13-14页 |
1.2.2 操作性漏油 | 第14页 |
1.2.3 含油/有机试剂污水的排放 | 第14页 |
1.3 油污染的危害 | 第14-16页 |
1.3.1 对植物的危害 | 第15页 |
1.3.2 对动物的危害 | 第15页 |
1.3.3 对人类的危害 | 第15-16页 |
1.4 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物理处理法 | 第17-18页 |
1.4.2 化学处理法 | 第18-19页 |
1.4.3 生物处理法 | 第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的水平 | 第19-21页 |
1.5.1 磁性纳米材料概述 | 第19-20页 |
1.5.2 磁性高吸油材料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4页 |
2.2.2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方案 | 第25页 |
2.2.4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6-29页 |
2.3.1 Fe_3O_4纳米粒子的晶型表征 | 第26-27页 |
2.3.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2.3.3 Fe_3O_4纳米粒子的磁性能表征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磁性粉体吸附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30-6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31-32页 |
3.2.2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32页 |
3.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32-34页 |
3.3 磁性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34-43页 |
3.3.1 Fe_3O_4/PS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 第34-35页 |
3.3.2 Fe_3O_4/PS纳米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35-39页 |
3.3.3 Fe_3O_4/PS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机理 | 第39-40页 |
3.3.4 Fe_3O_4/PS纳米复合粒子吸附量的测定 | 第40-43页 |
3.4 高疏水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3.4.1 高疏水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3-45页 |
3.4.2 高疏水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5-53页 |
3.4.3 高疏水磁性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吸附性、循环性以及适用性测试 | 第53-57页 |
3.5 超疏水Fe_3O_4/PS/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57-66页 |
3.5.1 超疏水Fe_3O_4/PS/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3.5.2 超疏水Fe_3O_4/PS/SiO_2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8-61页 |
3.5.3 超疏水Fe_3O_4/PS/SiO_2复合材料的吸附性、循环性以及适用性测试 | 第61-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磁性块体吸附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68-107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4.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69-70页 |
4.2.2 实验和测试仪器 | 第70页 |
4.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70-71页 |
4.3 磁性复合聚苯乙烯功能化泡沫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71-91页 |
4.3.1 磁性复合聚苯乙烯功能化泡沫的制备 | 第71-73页 |
4.3.2 高疏水磁性复合聚苯乙烯泡沫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73-80页 |
4.3.3 超疏水磁性复合聚苯乙烯功能化泡沫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80-91页 |
4.4 耐用型超疏水磁性二氧化钛功能泡沫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 | 第91-105页 |
4.4.1 耐用型超疏水磁性二氧化钛功能泡沫的制备 | 第91-92页 |
4.4.2 耐用型超疏水磁性二氧化钛功能泡沫的表征 | 第92-95页 |
4.4.3 耐用型超疏水磁性二氧化钛功能泡沫的合成机理 | 第95-96页 |
4.4.4 耐用型超疏水磁性二氧化钛功能泡沫的性能分析 | 第96-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7-108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108页 |
5.3 后续的工作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