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景观微气候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城市气候环境及微气候人体舒适性研究 | 第26-48页 |
2.1 城市气候及其特征 | 第26-29页 |
2.2 微气候因子分析 | 第29-39页 |
2.3 微气候人体舒适性 | 第39-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景观的微气候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48-67页 |
3.1 景观及其要素构成 | 第48-50页 |
3.2 气候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50-53页 |
3.3 单项景观要素的微气候作用机制 | 第5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城市住区景观微气候设计的生态技术指引 | 第67-78页 |
4.1 生态学及其发展 | 第67-69页 |
4.2 住区景观微气候生态设计的技术指引 | 第69-74页 |
4.3 基本原则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城市住区景观微气候生态设计方法 | 第78-123页 |
5.1 针对各微气候因子单项调控景观生态设计 | 第78-120页 |
5.2 微气候综合设计 | 第120-12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城市住区景观微气候生态设计方案评价 | 第123-138页 |
6.1 评价的必要性 | 第123页 |
6.2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123页 |
6.3 建立指标体系 | 第123-127页 |
6.4 各指标含义及评分细则 | 第127-131页 |
6.5 指标权重计算 | 第131-13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实证研究——以合肥市岸上玫瑰小区为例 | 第138-148页 |
7.1 研究案例选择的原则 | 第138页 |
7.2 岸上玫瑰小区 | 第138-139页 |
7.3 调研分析 | 第139-142页 |
7.4 岸上玫瑰小区微气候生态景观评价 | 第142-14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48-15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48-149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14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附录 | 第15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