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淹水胁迫对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 地下部 | 第12页 |
1.2 地上部 | 第12页 |
1.3 产量 | 第12-13页 |
2 淹水胁迫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晌 | 第13-16页 |
2.1 光合反应 | 第13-14页 |
2.2 细胞膜 | 第14页 |
2.3 抗氧化酶系统 | 第14-15页 |
2.4 非酶抗氧化剂 | 第15页 |
2.5 矿质元素代谢 | 第15页 |
2.6 内源激素 | 第15-16页 |
3 外源调节物质提高植物耐淹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3.1 矿质元素 | 第16页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6-17页 |
4 亚精胺在抗逆境胁迫中研究进展 | 第17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7页 |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分蘖期耐淹能力比较 | 第2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1.2 试验处理 | 第28-29页 |
1.3 取样及分析方法 | 第29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1 不同水稻品种耐淹能力划分 | 第29-32页 |
2.2 不同耐淹性水稻农艺性状比较 | 第32-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1.3 数据收集及测定项目 | 第42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1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 产量及产量性状 | 第44-45页 |
2.3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外源亚精胺对水稻分蘖期淹水胁迫的缓解效应 | 第51-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1-52页 |
1.2 试验处理 | 第52页 |
1.3 数据收集及测定项目 | 第52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2.1 外源亚精胺对不同时间淹水后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2.2 外源亚精胺对不同时间淹水后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7-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4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69-77页 |
1. 讨论 | 第69-71页 |
1.1 淹水对水稻形态结构的影响及亚精胺的缓解效应 | 第69-70页 |
1.2 淹水对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亚精胺的缓解效应 | 第70页 |
1.3 淹水对水稻叶片中活性氧产生和细胞膜的影响及亚精胺的缓解效应 | 第70-71页 |
1.4 淹水对水稻叶片中抗氧化酶的影响及亚精胺的缓解效应 | 第71页 |
1.5 淹水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及亚精胺的缓解效应 | 第71页 |
2. 结论 | 第71-72页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2页 |
4.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