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保定龙灯文化田野调查研究--以易县和清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选题缘由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第11-12页
        1.1.4 研究理论假设与创新点第12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龙文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龙灯文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3 中国龙文化及龙灯历史发展轨迹第17-19页
        1.3.1 中国龙文化第17-18页
        1.3.2 龙灯历史发展轨迹第18-19页
    1.4 保定地域龙灯文化概况第19-20页
2 易县摆字龙灯第20-31页
    2.1 清西陵与忠义村第20页
    2.2 摆字龙灯的历史渊源第20-21页
    2.3 摆字龙灯的制作第21-22页
    2.4 摆字龙灯会的组织与表演第22-25页
    2.5 摆字龙灯的现当代发展史及现状第25-27页
    2.6 忠义村访谈记录第27-30页
    2.7 忠义村访谈评述第30-31页
3 清苑绣球龙灯第31-42页
    3.1 戎官营村第31页
    3.2 绣球龙灯的历史渊源第31-32页
    3.3 绣球龙灯的制作第32-36页
    3.4 绣球龙灯的组织与表演第36-38页
    3.5 绣球龙灯的现当代发展史及现状第38-40页
    3.6 戎官营村访谈记录第40-41页
    3.7 戎官营村访谈评述第41-42页
4 保定龙灯的文化特性与文化成因第42-48页
    4.1 保定龙灯的文化特性第42-44页
        4.1.1 保定龙灯文化的地域性第42页
        4.1.2 保定龙灯文化的民族性第42-43页
        4.1.3 保定龙灯文化的生产性第43页
        4.1.4 保定龙灯文化的生活性第43页
        4.1.5 保定龙灯文化的封闭性第43-44页
        4.1.6 保定龙灯文化的认同性第44页
    4.2 保定龙灯的文化成因第44-48页
        4.2.1 儒家“和为贵”思想对保定龙灯文化的影响第44-45页
        4.2.2 道教“天人合一”观念对保定龙灯文化的影响第45-46页
        4.2.3 宗教与民间信仰对保定龙灯文化的影响第46-48页
5 保定龙灯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第48-52页
    5.1 保定龙灯文化的功能第48-50页
        5.1.1 教育功能第48页
        5.1.2 健身娱乐功能第48-49页
        5.1.3 隐性的信仰功能第49页
        5.1.4 地方文化的建构和认同功能第49-50页
    5.2 保定龙灯文化的价值第50-52页
        5.2.1 增强民族凝聚力第50页
        5.2.2 形塑地方文化符号第50-52页
6 保定龙灯文化的传承困境与保护第52-56页
    6.1 保定龙灯的传承困境第52-54页
        6.1.1 人口流动第52页
        6.1.2 仪式内容的消褪第52-53页
        6.1.3 世俗化与功利化活态传承困难第53页
        6.1.4 民间与政府的博弈、消长第53-54页
    6.2 保定龙灯文化的保护第54-56页
        6.2.1 丰富保定龙灯非遗的教育传承形式第54页
        6.2.2 加强旅游建设与保定非遗龙灯的结合第54-55页
        6.2.3 提升保定非遗龙灯文化创新第55-56页
7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1第62-64页
附录2第64-68页
附录3第68-73页
附录4第73-77页
附录5第77-78页
附录6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高校武术社团开展现状与活动模式创新研究--社团背景下武术与Cosplay结合的研究
下一篇:武术团体表演创编研究--以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