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1 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1.1.1 职业成功的概念 | 第11-13页 |
| 1.1.2 职业成功的测量 | 第13页 |
| 1.1.3 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1.2 生涯适应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1.2.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 | 第14-17页 |
| 1.2.3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 | 第17-18页 |
| 1.2.4 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1.3 职业召唤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1.3.1 职业召唤的产生 | 第19-20页 |
| 1.3.2 职业召唤的概念 | 第20-21页 |
| 1.3.3 职业召唤的结构与测量 | 第21-22页 |
| 1.3.4 职业召唤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1.4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 1.4.1 职业决策 | 第23-24页 |
| 1.4.2 自我效能感 | 第24页 |
| 1.4.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 第24页 |
| 1.4.4 职业自我效能的测量 | 第24-25页 |
| 1.4.5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27-31页 |
| 2.1 现有研究的局限 | 第27页 |
| 2.2 研究的目的和框架 | 第27-28页 |
| 2.3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 2.4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 2.4.1 理论意义 | 第29页 |
| 2.4.2 实践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31-37页 |
| 3.1 研究一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 | 第31-35页 |
| 3.1.1 访谈调查 | 第31页 |
| 3.1.2 开放式问卷 | 第31-32页 |
| 3.1.3 题目的编制 | 第32页 |
| 3.1.4 预测与项目分析 | 第32-33页 |
| 3.1.5 正式量表的形式与内容 | 第33-34页 |
| 3.1.6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3.2 研究二 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 | 第35-37页 |
| 3.2.1 研究被试 | 第35-36页 |
| 3.2.2 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7-47页 |
| 4.1 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 4.1.1 生涯适应力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37页 |
| 4.1.2 职业召唤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 第37-38页 |
| 4.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40页 |
| 4.3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40-46页 |
| 4.3.1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生涯适应力和客观职业成功的中介作用 | 第40-42页 |
| 4.3.2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召唤和主观职业成功的中介作用 | 第42-44页 |
| 4.3.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和职业成功的不同中介作用 | 第44-46页 |
| 4.4 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的中介模型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47-51页 |
| 5.1 人口学变量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47-48页 |
| 5.1.1 婚姻状况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47页 |
| 5.1.2 工作单位性质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的关系 | 第47页 |
| 5.1.3 工作年限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的关系 | 第47-48页 |
| 5.1.4 职位层次与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的关系 | 第48页 |
| 5.2 生涯适应力、职业召唤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 第48-49页 |
| 5.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51-53页 |
| 6.1 研究结果 | 第51页 |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51-52页 |
| 6.3 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附录 | 第59-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