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1-18页 |
1.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资料整理 | 第11-13页 |
1.1 图片资料的获取 | 第11-12页 |
1.2 经络线条的绘制与标识 | 第12-13页 |
2. 文献资料检索与收集 | 第13-17页 |
2.1 资料检索与收集的范围 | 第13-14页 |
2.2 参考资料的确定 | 第14-17页 |
3. 资料提取及数据库构建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8-48页 |
1.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脉循行概况 | 第18-19页 |
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六阴经考证结果 | 第19-37页 |
2.1 手太阴脉 | 第19-22页 |
2.2 手厥阴脉 | 第22-25页 |
2.3 手少阴脉 | 第25-28页 |
2.4 足太阴脉 | 第28-31页 |
2.5 足厥阴脉 | 第31-34页 |
2.6 足少阴脉 | 第34-37页 |
3. 十二正经历代文物文献记载对比表 | 第37-48页 |
3.1 手太阴脉 | 第37-38页 |
3.2 手厥阴脉 | 第38-40页 |
3.3 手少阴脉 | 第40-42页 |
3.4 足太阴脉 | 第42-43页 |
3.5 足厥阴脉 | 第43-45页 |
3.6 足少阴脉 | 第45-4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8-56页 |
1.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制作年代及工艺考证 | 第48-49页 |
1.1 老官山汉墓概况 | 第48页 |
1.2 老官山漆人年代及工艺 | 第48-49页 |
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脉学术价值 | 第49-54页 |
2.1 六阴经经脉循行演变的启示 | 第50-51页 |
2.2 六阴经经脉数量演变启示 | 第51-52页 |
2.3 经脉分支演变启示 | 第52-53页 |
2.4 经脉命名演变启示 | 第53-54页 |
3. 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与巴蜀地区针灸学术流派 | 第54-56页 |
3.1 巴蜀流派形成历史背景 | 第54-55页 |
3.2 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经穴内容与扁鹊、涪翁学派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件 | 第61-81页 |
附件一:文献综述 《内经》以前经脉相关文物文献研究现状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件二: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8-69页 |
附件三:现代文献检索结果 | 第69-80页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