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民生 | 第21页 |
二、农民工 | 第21-22页 |
三、体面劳动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4-29页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 第24-25页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5-26页 |
三、反就业歧视理论 | 第26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改善民生视角下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势在必行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 第29-34页 |
一、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是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 | 第29-32页 |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创造条件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意义 | 第34-39页 |
一、农民工体面劳动是尊重和保障劳动者人权的必然要求 | 第35页 |
二、农民工体面劳动是践行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 第35-36页 |
三、农民工体面劳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当前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与成因 | 第39-53页 |
第一节 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困境 | 第39-47页 |
一、劳动就业受歧视,劳动报酬相对低廉 | 第39-41页 |
二、就业环境恶劣,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 | 第41-43页 |
三、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 | 第43-44页 |
四、职业培训欠缺,维权意识较低 | 第44-46页 |
五、政治权利不足,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欠体面的成因 | 第47-53页 |
一、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障碍 | 第47-48页 |
二、法律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 | 第48-49页 |
三、劳资关系不协调 | 第49-50页 |
四、工会组织职能不健全 | 第50-51页 |
五、农民工综合素质偏低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改善民生视角下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实现路径 | 第53-65页 |
第一节 改善民生视角下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原则 | 第53-55页 |
一、以农民工为本 | 第53-54页 |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 | 第54页 |
三、坚持本土化 | 第54-55页 |
四、发挥社会合力 | 第55页 |
第二节 改善民生视角下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路径探究 | 第55-65页 |
一、政府:大力消除相关制度障碍,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 | 第56-58页 |
二、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构建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与和谐劳资关系 | 第58-60页 |
三、工会: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其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 第60-62页 |
四、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和教育,增强自身维权意识与融入城市的能力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