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动车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治理的研究--以松阳县为例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所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样本介绍 | 第15-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样本介绍 | 第17-19页 |
2 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9-26页 |
2.1 电动车的发展背景 | 第19-20页 |
2.1.1 国外电动车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2.1.2 我国电动车发展演进 | 第20页 |
2.2 法律法规对电动车的相关规定 | 第20-22页 |
2.2.1 电动车的法律概念和技术要求 | 第21页 |
2.2.2 非机动车的法律概念 | 第21页 |
2.2.3 摩托车的法律概念 | 第21-22页 |
2.2.4 电动车的属性范畴 | 第22页 |
2.3 电动车使用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2.3.1 电动车使用群体分析 | 第22-23页 |
2.3.2 电动车使用原因分析 | 第23页 |
2.3.3 电动车骑行者心理分析 | 第23-24页 |
2.4 电动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2.4.1 使用群体趋势 | 第24页 |
2.4.2 政府引导趋势 | 第24-25页 |
2.4.3 科技创新趋势 | 第25-26页 |
3 松阳县电动车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 第26-28页 |
3.1 案例一 | 第26-27页 |
3.1.1 案件情况 | 第26页 |
3.1.2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3.2 案例二 | 第27页 |
3.2.1 案件情况 | 第27页 |
3.2.2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第27页 |
3.3 案例三 | 第27-28页 |
3.3.1 案件情况 | 第27页 |
3.3.2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4 电动车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 第28-38页 |
4.1 新形势下的电动车管理现状 | 第28-30页 |
4.1.1 我国电动车管理现状 | 第28-29页 |
4.1.2 松阳县电动车管理现状 | 第29-30页 |
4.2 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治理面临的困境 | 第30-33页 |
4.2.1 违法管控“有心无力” | 第30-31页 |
4.2.2 职能部门“漏管失管” | 第31页 |
4.2.3 交通事故“易发高发” | 第31-32页 |
4.2.4 被盗案件“侦破困难” | 第32-33页 |
4.3 困境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 第33-38页 |
4.3.1 现行法律法规及标准缺失 | 第33-34页 |
4.3.2 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畅 | 第34页 |
4.3.3 涉及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大 | 第34-35页 |
4.3.4 驾驶人素质意识普遍偏低 | 第35-36页 |
4.3.5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发展滞后 | 第36-38页 |
5 电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 第38-44页 |
5.1 完善立法及准入标准 | 第38-40页 |
5.1.1 制定合理法律法规及行标 | 第38页 |
5.1.2 开展超标电动车专项整治 | 第38-39页 |
5.1.3 实行严格的牌证管理制度 | 第39页 |
5.1.4 实行购车强制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5.2 建立部门联动治理机制 | 第40-41页 |
5.2.1 完善组织领导架构 | 第40页 |
5.2.2 推进信息共享共管 | 第40-41页 |
5.2.3 加大联合整治力度 | 第41页 |
5.3 加强交通安全宣教力度 | 第41-42页 |
5.3.1 整合宣传渠道及力量 | 第41-42页 |
5.3.2 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第42页 |
5.3.3 推进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 第42页 |
5.4 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44页 |
5.4.1 设立非机动车专用道 | 第42-43页 |
5.4.2 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 第43页 |
5.4.3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