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扒窃成罪的司法认定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扒窃的基本概念 | 第11-15页 |
1.1 扒窃的刑事可罚性 | 第11-12页 |
1.1.1 扒窃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扒窃的刑事可罚条件 | 第11-12页 |
1.2 学界和实务界对扒窃的解释 | 第12-15页 |
1.2.1 刑法学界对扒窃的解释 | 第12-13页 |
1.2.2 司法实务界对扒窃的解释 | 第13-15页 |
2 扒窃成罪的理论争议 | 第15-21页 |
2.1 扒窃罪与非罪的争议 | 第15-17页 |
2.1.1 扒窃成罪的标准难确定 | 第15-16页 |
2.1.2 扒窃成罪标准的争议 | 第16-17页 |
2.2 扒窃罪既遂与未遂的争议 | 第17-18页 |
2.2.1 扒窃罪既遂的认定 | 第17-18页 |
2.2.2 扒窃罪未遂的认定 | 第18页 |
2.3 扒窃处罚的争议 | 第18-21页 |
2.3.1 扒窃成罪的量刑原则 | 第19-20页 |
2.3.2 扒窃行为的行政处罚 | 第20-21页 |
3 司法实践中的扒窃认定 | 第21-31页 |
3.1 扒窃司法认定的现状 | 第21-22页 |
3.2 认定扒窃成罪的关键要素 | 第22-26页 |
3.2.1 扒窃行为地的认定 | 第22-24页 |
3.2.2 扒窃行为对象的认定 | 第24-25页 |
3.2.3 扒窃中秘密窃取的认定 | 第25-26页 |
3.3 扒窃数额和多次扒窃的司法认定 | 第26-27页 |
3.3.1 扒窃数额的认定 | 第26-27页 |
3.3.2 多次扒窃的认定 | 第27页 |
3.4 办理扒窃案件要注意的问题 | 第27-31页 |
3.4.1 准确界定扒窃行为 | 第27-28页 |
3.4.2 及时依法全面取证 | 第28页 |
3.4.3 强化公、检、法的沟通 | 第28-29页 |
3.4.4 建立健全案件讨论机制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后记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