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农村社区 | 第21页 |
2.1.2 社区警务 | 第21-22页 |
2.1.3 农村社区警务 | 第22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2.2.1 社会契约论 | 第22-23页 |
2.2.2“破窗效应”理论 | 第23页 |
2.2.3 无增长改善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激励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26-33页 |
3.1 国外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6-28页 |
3.1.1 英国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6-27页 |
3.1.2 美国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7页 |
3.1.3 日本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7-28页 |
3.1.4 国外各国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的总结 | 第28页 |
3.2 国内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8-31页 |
3.2.1 江苏省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28-30页 |
3.2.2 上海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30页 |
3.2.3 国内各地区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的总结 | 第30-31页 |
3.3 国内外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经验对牡丹江的启示 | 第31-33页 |
3.3.1 建立科学考核制度 | 第31页 |
3.3.2 建立良好警民关系 | 第31-32页 |
3.3.3 强化一警多能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现状 | 第33-38页 |
4.1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基本情况 | 第33页 |
4.2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现状 | 第33-38页 |
4.2.1 确立了牡丹江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35页 |
4.2.2 形成“五位一体”社区警务的工作模式 | 第35-36页 |
4.2.3 建成了民生警务平台,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 | 第38-43页 |
5.1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5.1.1 对“农村社区警务”认识不足,功能未充分发挥 | 第38页 |
5.1.2 农村社区警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5.1.3 农村社区警务的考核机制激励不够 | 第39页 |
5.1.4 重打击轻防范的思想有待改进 | 第39页 |
5.1.5 基础薄弱,缺乏保障,警民没有形成合力 | 第39-40页 |
5.2 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0-43页 |
5.2.1 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警务的思想在基层尚未根深蒂固 | 第40页 |
5.2.2 民警素质不达标,不适应新型警务工作的需要 | 第40-41页 |
5.2.3 措施落实不到位,农村社区警务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不契合 | 第41页 |
5.2.4 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 第41-42页 |
5.2.5 社区警务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推进牡丹江市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3-50页 |
6.1 树立预防为主,服务在先,以人为本的社区警务理念 | 第43-44页 |
6.1.1 预防为主 | 第43-44页 |
6.1.2 以人为本 | 第44页 |
6.1.3 服务为先 | 第44页 |
6.2 提升素质,充实队伍,扩大群众参与 | 第44-46页 |
6.2.1 加大社区民警的培训,严格警员选拔 | 第44-45页 |
6.2.2 充实队伍,努力扩大群众参与 | 第45-46页 |
6.3 完善运行机制 | 第46页 |
6.3.1 改革相应的组织结构 | 第46页 |
6.3.2 要实现警力下沉 | 第46页 |
6.3.3 做好组织管理和法治保障 | 第46页 |
6.4 健全奖励机制 | 第46-50页 |
6.4.1 发挥目标管理的重要作用,完善目标激励机制 | 第46-47页 |
6.4.2 充分运用缺失模式,增强民警危机感 | 第47-48页 |
6.4.3 开展争优创先,完善榜样激励制度 | 第48-5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本文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