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PR的发现与流行状况 | 第12-14页 |
·病毒粒子的形态和理化特性 | 第14-15页 |
·PRV基因组 | 第15-17页 |
·PRV基因组的结构 | 第15-17页 |
·核心基因 | 第17页 |
·PR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于病毒的复制 | 第17-19页 |
·gE、gC、gD、TK基因的功能 | 第19-24页 |
·gE基因 | 第19-21页 |
·gC基因 | 第21-22页 |
·gD基因 | 第22-23页 |
·TK基因的功能 | 第23-24页 |
·gE、gC和gD基因在免疫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PRV免疫抑制机理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40页 |
·材料 | 第26-31页 |
·病料、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试验中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6-30页 |
·引物 | 第30-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40页 |
·免疫猪场PRV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1-34页 |
·12株PRV gE、gC、gD和TK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4-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12株PRV的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40-42页 |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40-41页 |
·成兔接种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TCID50检测结果 | 第42页 |
·12株PRV gE、gC、gD和TK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2-51页 |
·12株PRV gE、gC、gD和TK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gE、gC、gD和TK基因阳性质粒的鉴定 | 第43页 |
·g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3-46页 |
·gC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gD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TK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山东省免疫猪场12株PRV分离与鉴定 | 第51页 |
·12株PRV gE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12株PRV gC、gD和TK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