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摘要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二、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三、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概述 | 第18-24页 |
四、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24-25页 |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 | 第25-28页 |
第一章 阿拉伯音乐剧的崛起与拉哈巴尼家族的作品 | 第28-44页 |
第一节 黎巴嫩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阿拉伯音乐剧 | 第28-35页 |
1. 阿拉伯音乐剧崛起的土壤—东西融合的黎巴嫩音乐文化 | 第28-31页 |
2. 黎巴嫩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阿拉伯音乐剧 | 第31-33页 |
3. 黎巴嫩音乐剧发展的推手—巴勒贝克国际艺术节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拉哈巴尼家族及其作品 | 第35-42页 |
1. 阿拉伯音乐三人组 | 第36-38页 |
2. 前卫与叛逆的齐亚德·拉哈巴尼 | 第38-41页 |
3. 拉哈巴尼商业组合—伊利亚斯、赫迪、迈尔旺与乌萨马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流行性 | 第44-70页 |
第一节 家族作品流行的社会背景 | 第45-51页 |
1. 商品经济与消费经济的双重背景 | 第45-46页 |
2. 黎巴嫩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 | 第46-51页 |
第二节 家族作品流行的原因—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推动者 | 第51-59页 |
1. 阿拉伯东方调式音阶与马龙派古叙利亚语歌曲的传承者 | 第51-55页 |
2. 民间歌曲的借鉴者 | 第55-56页 |
3. 穆瓦沙赫的改良者 | 第56-58页 |
4. 黎巴嫩乡村习俗的推广者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家族作品流行的“氛围”与意义—卡里斯马人物的本真性 | 第59-69页 |
1. 女性卡里斯马 | 第60-64页 |
2. 男性卡里斯马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教育性 | 第70-89页 |
第一节 大众文化教育性的表现方式 | 第70-73页 |
1. 大众文化与公民教育 | 第70-72页 |
2. 大众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培养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家族作品的公民教育作用 | 第73-82页 |
1. 黎巴嫩国家自豪感的强化者 | 第73-75页 |
2. 黎巴嫩民族归属感的守望者 | 第75-77页 |
3. 家族作品与公民教育的延伸 | 第77-82页 |
第三节 家族作品与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82-87页 |
1. 抵抗歌曲与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82-84页 |
2. 拉哈巴尼抵抗歌曲—阿拉伯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辐射性 | 第89-111页 |
第一节 战前黎巴嫩民间文化官方化与大众化的推动者 | 第89-96页 |
1. “拉哈巴尼”式的黎巴嫩音乐 | 第89-90页 |
2. “拉哈巴尼”式的黎巴嫩形象 | 第90-94页 |
3. “拉哈巴尼”式的黎巴嫩语言 | 第94-96页 |
第二节 战时黎巴嫩和平的象征与先锋音乐的开拓者 | 第96-101页 |
1. 拉哈巴尼与费鲁兹—实现和平的象征 | 第97-100页 |
2. 拉哈巴尼年轻一代的呐喊—黎巴嫩先锋音乐的开拓者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战后黎巴嫩音乐先锋化与多元化的奠基者 | 第101-110页 |
1. 实验音乐 | 第102-104页 |
2. 融合爵士 | 第104-106页 |
3. 讽刺歌曲 | 第106-108页 |
4. Urban音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商品性 | 第111-123页 |
第一节 家族作品的大众文化商品性特征 | 第111-118页 |
1. 文化商品性与文化商品拜物 | 第111-112页 |
2. 制作原则的商业化 | 第112-113页 |
3. 制作流程的工业化 | 第113-115页 |
4. 制作内容的标准化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两种经济”背景下的拉哈巴尼明星声音运作 | 第118-121页 |
1. 费斯克的“两种经济” | 第118-119页 |
2. “两种经济”背景下拉哈巴尼明星声音运作的得与失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语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附录1:拉哈巴尼家族主要成员 | 第137-138页 |
附录2:拉哈巴尼家族音乐剧与音乐电影年鉴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