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城市、乡村及城乡关系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一) 城市 | 第9-10页 |
(二) 乡村 | 第10页 |
(三) 城乡关系 | 第10-12页 |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12-13页 |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 第12页 |
(二)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三、世界各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 | 第13-17页 |
(一) 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 | 第13-14页 |
(二) 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17-23页 |
一、邓小平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 | 第17-18页 |
(一) 农业是根本,农村稳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 | 第17页 |
(二) 工农、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带动城乡共同发展 | 第17-18页 |
(三) 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 第18页 |
(四) 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 第18页 |
二、江泽民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贡献 | 第18-20页 |
(一) 提出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 第19页 |
(二)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 第19页 |
(三)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 | 第19-20页 |
(四) 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第20页 |
三、胡锦涛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新探索 | 第20-22页 |
(一)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发展 | 第20-21页 |
(二) 提出"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 第21页 |
(三) 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存在"两个趋向"重要论断 | 第21页 |
(四)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 | 第21-22页 |
注释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成果 | 第23-29页 |
一、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初步建立 | 第23-24页 |
二、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 | 第24-25页 |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日趋紧密 | 第25-26页 |
四、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弱化了城乡隔离的局面 | 第26-27页 |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密切了城乡关系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7页 |
一、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不协调 | 第30-33页 |
二、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 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尚未根除 | 第33-34页 |
(二)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稳固 | 第34-35页 |
(三) 财政金融政策的覆盖范围不平衡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 第37-43页 |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37-39页 |
(一) 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 第37页 |
(二)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教育制度 | 第37-38页 |
(三)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8页 |
(四) 建立平等的城乡就业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8-39页 |
(五) 建立城乡统一的税费制度 | 第39页 |
(六)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第39页 |
二、加大农业支撑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 第39-41页 |
(一) 继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第39页 |
(二)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功能 | 第39-40页 |
(三) 健全强农惠农政策 | 第40-41页 |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 第41-43页 |
(一)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 | 第41页 |
(二)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2页 |
(三)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 第42页 |
(四) 加快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