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0-14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1页
 三、研究的方法第11-12页
  (一) 比较分析法第11-12页
  (二) 跨学科研究法第12页
 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五、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13页
 注释第13-14页
第一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理论第14-24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一) 劳动力第14页
  (二)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第14页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第14-15页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15页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经典论述第15-18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第15-17页
  (二) 西方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第17-18页
 三、改革开放后我党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演变第18-22页
  (一) 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实现转移 (1978年~1983 年)第19页
  (二) 继续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发展乡镇企业(1984 年~ 1991年)第19-20页
  (三) 放松对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1992年~2002 年)第20-21页
  (四) 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益维护,力争实现城乡就业公平(2003年~2007 年)第21页
  (五) 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带动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8 年至今)第21-22页
 注释第22-24页
第二章 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第24-32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第24-25页
  (一) 农业生产率提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第24-25页
  (二)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促进作用第25页
  (三) 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第25页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第25-28页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渐扩大第26页
  (二) 城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需求第26页
  (三)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第26-27页
  (四)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行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第27页
  (五)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第27-28页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第28-29页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临时转移与长久转移第28-29页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第29页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第29-31页
  (一)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第29-30页
  (二)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第30页
  (三) 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第30页
  (四) 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第30-31页
 注释第31-32页
第三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第32-38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一) 以青壮年为主的劳动力流失不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第32-33页
  (二) 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凸显第33页
  (三) 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和城镇发展带来压力第33-34页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第34-37页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障碍第34页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发展障碍第34-35页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素质障碍第35-36页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观念障碍第36-37页
 注释第37-38页
第四章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第38-47页
 一、深化制度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第38-39页
  (一)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第38-39页
  (二)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第39页
 二、提升政府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优质服务第39-41页
  (一) 创造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第39-40页
  (二) 为农民创业提供优惠的资金服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第40-41页
 三、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转移第41-42页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第42-43页
  (一)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拉动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第42页
  (二) 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第42-43页
 五、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第43-45页
  (一)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第44页
  (二) 加强农业人口的技能培训第44-45页
 六、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为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第45-46页
 注释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阈下当代中国企业道德责任践行问题探析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