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和龙角山重金属污染地的植物资源调查及其耐性评价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 第12页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2-14页 |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4页 |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防御机制 | 第14-15页 |
·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消解方法 | 第15-16页 |
·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7页 |
第二章 铜绿山和龙角山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 | 第17-28页 |
·背景 | 第17-18页 |
·目的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21页 |
·野外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8-19页 |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量 | 第19-20页 |
·结果计算方法 | 第20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28页 |
·土壤样品数据结果 | 第22-23页 |
·铜绿山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23-25页 |
·铜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 第25页 |
·龙角山土壤样品重金属测量结果 | 第25-27页 |
·龙角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页 |
第三章 铜绿山和龙角山当地植物群落的调查 | 第28-46页 |
·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调查内容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调查地区植物群落构成 | 第30-35页 |
·调查地区植物科属分布 | 第35-37页 |
·调查地区物种数及其所占比例分析 | 第37页 |
·优势种的确定 | 第37-43页 |
·铜绿山和龙角山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铜绿山和龙角山植物资源耐性评价 | 第46-62页 |
·研究材料 | 第46-47页 |
·方法 | 第47-49页 |
·植物样品的处理 | 第47页 |
·重金属含量测定的方法 | 第47-48页 |
·超富集植物评价方法 | 第48页 |
·植物耐性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铜绿山优势种Cd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49-50页 |
·铜绿山优势种Cu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0-51页 |
·铜绿山优势种Mn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1-52页 |
·铜绿山优势种Pb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2-53页 |
·铜绿山优势种Zn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3页 |
·龙角山优势种Cd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3-55页 |
·龙角山优势种Cu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5-56页 |
·龙角山优势种Mn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6-58页 |
·龙角山优势种Pb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8-59页 |
·龙角山优势种Zn的含量及其耐性评价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表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