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3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12页
     ·实践意义第12页
   ·研究综述第12-21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5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5-21页
   ·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思潮研究范围界定第21-28页
     ·社会责任意识内涵构成第21-23页
     ·社会思潮研究范围第23-28页
   ·社会思潮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契合点第28-30页
     ·范畴归属的契合第28页
     ·内涵构成的契合第28-29页
     ·作用主体的契合第29-30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31-33页
第二章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第33-47页
   ·社会思潮场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第33-36页
     ·社会思潮场域分析第33-34页
     ·社会思潮场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第34-36页
   ·新时期主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第36-47页
     ·民族主义影响大学生民族情感方面的责任意识第37-38页
     ·民主社会主义冲击大学生国家政治方面的责任意识第38-40页
     ·历史虚无主义淡化大学生国家历史文化方面的责任意识第40-41页
     ·新自由主义侵蚀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第41-43页
     ·个人主义冲击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第43-47页
第三章 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归因分析第47-57页
   ·社会思潮传播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客观现实第47-51页
     ·社会宏观环境趋于复杂是共性原因第47-49页
     ·社会微观环境存在偏差是个性原因第49-51页
   ·社会思潮传播主体的非理性认知是根本力量第51-54页
     ·部分高校教师非理性认知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牵引力第51-52页
     ·大学生个性特点是自身责任意识弱化的原生力第52-53页
     ·社会大众的错误认知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推动力第53-54页
   ·社会思潮传播介体的盲目推动是关键问题第54-57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欠佳第54-55页
     ·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低下第55-56页
     ·大众传媒的正向引导成效甚微第56-57页
第四章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机制第57-71页
   ·环境优化机制第57-61页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第57-58页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第58-59页
     ·统领多元文化第59页
     ·加强网络监管第59-60页
     ·校园环境建设软硬并举第60页
     ·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第60-61页
   ·认知机制第61-63页
     ·大学生要增强对社会思潮的理性认知第61-62页
     ·大学生要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第62-63页
     ·大学生要增强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同第63页
   ·引导机制第63-67页
     ·突显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第64页
     ·强调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第64-65页
     ·彰显社会大众的榜样示范作用第65-67页
   ·整合机制第67-71页
     ·高校应积极开设有关社会思潮的选修课程第67-68页
     ·高校应加强开展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第68-69页
     ·高校应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第69-71页
结语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型经济转型下的科技人才支撑力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下一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