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54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疫苗及其免疫学原理 | 第17-32页 |
·疫苗概述 | 第17页 |
·疫苗的免疫学原理 | 第17-26页 |
·免疫系统概述 | 第18-23页 |
·疫苗的作用机制 | 第23-26页 |
·免疫应答指标与疫苗效果的关系 | 第26-30页 |
·体液免疫应答与疫苗效果的关系 | 第26-29页 |
·细胞免疫应答与疫苗效果的关系 | 第29-30页 |
·疫苗的种类 | 第30-32页 |
·疫苗佐剂概述 | 第32-43页 |
·免疫刺激分子佐剂 | 第33-37页 |
·模式识别受体的配体 | 第33-35页 |
·细菌毒素 | 第35页 |
·细胞因子 | 第35-37页 |
·颗粒型佐剂 | 第37-43页 |
·无机纳微颗粒佐剂 | 第37-39页 |
·乳液佐剂 | 第39-40页 |
·聚合物纳微颗粒 | 第40-41页 |
·脂质体 | 第41-42页 |
·其他颗粒佐剂 | 第42-43页 |
·影响颗粒佐剂性的因素 | 第43-50页 |
·颗粒粒径 | 第43-45页 |
·表面电荷 | 第45-46页 |
·抗原动力学 | 第46-47页 |
·抗原-颗粒结合方式 | 第47-49页 |
·其他因素 | 第49-50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 第50-54页 |
·论文立题依据 | 第50-51页 |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 第51-54页 |
2 聚合物微球粒径对其佐剂效果的影响 | 第54-72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62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5-56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56页 |
·不同粒径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58页 |
·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56-57页 |
·微球的形貌表征 | 第57页 |
·微球的粒径和表面电位表征 | 第57页 |
·微球的细胞毒性 | 第57-58页 |
·巨噬细胞对不同粒径微球的摄取实验 | 第58-59页 |
·腹腔巨噬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第58页 |
·巨噬细胞对微球的摄取实验 | 第58-59页 |
·不同粒径微球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 | 第59页 |
·疫苗制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59页 |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 第59-60页 |
·动物免疫方案 | 第60页 |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第60-61页 |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61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第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不同粒径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62-63页 |
·巨噬细胞对不同粒径微球的摄取情况 | 第63-65页 |
·不同粒径微球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 | 第65-67页 |
·微球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 第67-68页 |
·不同粒径微球对抗原OVA的佐剂效果 | 第68-70页 |
·不同粒径微球对流感裂解疫苗的佐剂效果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3 聚乳酸微球作为H5N1流感裂解疫苗佐剂的效果评价和机制分析 | 第72-93页 |
·引言 | 第72-7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80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5-76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76-77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77页 |
·含佐剂疫苗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77页 |
·动物免疫方案 | 第77-78页 |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第78页 |
·血凝抑制分析 | 第78页 |
·ELISpot分析 | 第78-79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第79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活化和T细胞反应 | 第79页 |
·注射部位的抗原停留(活体成像) | 第79-80页 |
·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化学) | 第80页 |
·次级淋巴器官中的DCs成熟 | 第80页 |
·引流淋巴结中抗原量的检测 | 第80页 |
·统计分析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90页 |
·微球和疫苗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80-81页 |
·血清抗体水平 | 第81-83页 |
·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 第83-84页 |
·淋巴细胞活化和T细胞反应 | 第84-86页 |
·佐剂作用机制分析 | 第86-90页 |
·抗原在注射部位的停留及向淋巴结的迁移 | 第86-88页 |
·抗原提呈细胞的成熟与活化 | 第88-89页 |
·注射部位炎症反应 | 第89-90页 |
·佐剂作用模式总结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4 聚合物微球表面电荷对其佐剂效果的影响 | 第93-107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4-98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94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94-95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95-96页 |
·微球的制备 | 第95页 |
·微球的表面镀层修饰 | 第95-96页 |
·微球的表征 | 第96页 |
·微球的细胞毒性检测 | 第96页 |
·不同电荷微球对抗原的吸附 | 第96-97页 |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 第97-98页 |
·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提取与培养 | 第97页 |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实验 | 第97-98页 |
·动物免疫方案 | 第98页 |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第98页 |
·血凝抑制分析 | 第98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第98页 |
·统计分析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5页 |
·微球及微球佐剂疫苗的制备与表征 | 第98-101页 |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 第101-103页 |
·血清抗体水平 | 第103-104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5 基于包埋免疫增强剂的聚合物微球的复合疫苗佐剂 | 第107-127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4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08-109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109-110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0页 |
·疫苗制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0-111页 |
·抗原提呈细胞的体外活化 | 第111页 |
·复合佐剂对模型抗原OVA的效果 | 第111-113页 |
·免疫方案 | 第111-112页 |
·血清抗体水平 | 第112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 第112页 |
·脾细胞增殖 | 第112页 |
·T细胞活化和记忆性T细胞反应 | 第112-113页 |
·复合佐剂对H5N1流感裂解疫苗的效果 | 第113-114页 |
·免疫方案 | 第113页 |
·血清抗体水平 | 第113页 |
·血凝抑制分析 | 第113-114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 第114页 |
·统计分析 | 第1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6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4-115页 |
·不同疫苗制剂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15-119页 |
·抗体反应 | 第119页 |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 | 第119-121页 |
·脾细胞增殖反应 | 第121-122页 |
·T细胞活化 | 第122-123页 |
·记忆性T细胞反应 | 第123-124页 |
·IMQ-MPs复合佐剂对H5N1流感裂解疫苗的佐剂效果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 抗原装载方式对聚合物微球佐剂效果的影响 | 第127-145页 |
·引言 | 第127-12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28页 |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128-129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9-131页 |
·微球的制备 | 第129-130页 |
·微球的形貌表征 | 第130页 |
·微球粒径和表面电荷的检测 | 第130页 |
·微球中抗原含量的检测 | 第130页 |
·抗原的体外释放 | 第130-131页 |
·动物免疫方案 | 第131-132页 |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第132页 |
·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第132页 |
·ELISpot分析 | 第132页 |
·脾细胞增殖实验 | 第132-133页 |
·记忆性T细胞反应的检测 | 第133页 |
·注射部位抗原含量的检测 | 第133页 |
·引流淋巴结中抗原含量的检测 | 第133页 |
·引流淋巴结中DCs活化水平的检测 | 第133-134页 |
·引流淋巴结中滤泡状辅助性CD4~+T细胞比例的检测 | 第134页 |
·统计分析 | 第134-1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3页 |
·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5页 |
·血清抗体水平 | 第135-137页 |
·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 第137-139页 |
·脾细胞增殖能力 | 第139页 |
·记忆性T细胞反应 | 第139-140页 |
·抗原在注射部位的停留时间 | 第140-141页 |
·引流淋巴结中的抗原含量 | 第141-142页 |
·引流淋巴结中DCs的活化水平 | 第142-143页 |
·引流淋巴结中滤泡状辅助性CD4~+T细胞的比例 | 第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51页 |
·主要结论 | 第145-146页 |
·创新点总结 | 第146-148页 |
·今后工作建议 | 第148-151页 |
附录主要符号表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67-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