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热源类型地热系统的地球化学对比--以青海共和地热区和云南热海热田为例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选题来源 | 第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地质构造对地热水形成的控制 | 第17页 |
|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 第17-18页 |
| ·共和地热区和热海热田地热资源的研究程度 | 第18-19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气象水文 | 第23页 |
| §2.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23-24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24页 |
| §2.3 地热地质特征 | 第24-27页 |
| ·地热地质背景 | 第24-25页 |
| ·地热显示及分布规律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50页 |
| §3.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第27-30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7-28页 |
| ·样品的测试 | 第28-30页 |
| §3.2 地热水化学特征 | 第30-45页 |
| ·酸碱性 | 第30-31页 |
| ·水化学类型 | 第31-36页 |
| ·宏量组分 | 第36-38页 |
| ·特征组分 | 第38-41页 |
|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组成的地质统计 | 第41-45页 |
| §3.3 水岩相互作用 | 第45-48页 |
|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 第45页 |
| ·各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第45-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地热水同位素特征 | 第50-65页 |
| §4.0 氢氧同位素 | 第50-53页 |
| ·研究区地热水氧氧同位素特征 | 第50-51页 |
| ·氢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 | 第51-52页 |
| ·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分析 | 第52-53页 |
| §4.1 碳间位素 | 第53-56页 |
| ·研究区地热水碳同位素特征 | 第54-55页 |
| ·研究区地热水中碳的来源 | 第55-56页 |
| §4.2 硫同位素 | 第56-63页 |
| ·研究区地热水硫同位素特征 | 第57-58页 |
| ·研究区地热水中硫的来源 | 第58-59页 |
| ·研究区地热水中硫的演化 | 第59-6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利用地球化学温标分析深部热分布特征 | 第65-70页 |
| §5.1 地球化学温标 | 第65-66页 |
| §5.2 热储温度计算与适用性分析 | 第66-68页 |
| §5.3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 | 第68-6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地热系统成因机制分析 | 第70-78页 |
| §6.1 地热系统成因综述 | 第70-71页 |
| ·地热资源的分类 | 第70页 |
| ·地热资源的应用领域 | 第70页 |
| ·地热田成因 | 第70-71页 |
| §6.2 地热水的形成条件 | 第71-75页 |
| ·热源和水源 | 第71-74页 |
| ·热储与盖层 | 第74页 |
| ·热传导通道 | 第74-75页 |
| §6.3 地热系统形成的概念模型 | 第75-77页 |
| ·共和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 | 第75-76页 |
| ·热海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 | 第76-7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7.1 结论 | 第78-80页 |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