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选题的缘由 | 第7-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思想 | 第14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创新或特色 | 第15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的理论阐述 | 第17-2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 | 第17页 |
·社会适应性 | 第17-18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的内涵分析 | 第18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社会角色理论 | 第19页 |
·成就动机理论 | 第19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的实践考察 | 第21-33页 |
·背景及样本介绍 | 第21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的优势 | 第21-22页 |
·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好 | 第21-22页 |
·意志坚韧,责任感强 | 第22页 |
·工作标准、效率高,学习态度端正 | 第22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 | 第22-33页 |
·角色适应的“一个冲突” | 第22-23页 |
·校园人际交往适应的“两道门槛” | 第23-26页 |
·职业发展适应的“三个障碍” | 第26-28页 |
·校园学习适应的“四重困难” | 第28-33页 |
第四章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3-39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 | 第33-34页 |
·高校征兵与安置失衡发展 | 第33页 |
·单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数量少 | 第33-34页 |
·高校重视不足 | 第34页 |
·政府福利政策的欠缺 | 第34-36页 |
·政策不完善 | 第34-35页 |
·政策难落实 | 第35-36页 |
·军队对待退伍复学大学生教育缺失 | 第36页 |
·退伍前“大学生士兵”光环下的教育缺失 | 第36页 |
·复学后“军地”沟通的不畅 | 第36页 |
·退伍复学大学生个人调适的失衡 | 第36-39页 |
·角色定位不清和角色冲突的影响 | 第36-37页 |
·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的困扰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的提升 | 第39-49页 |
·政府提供制度保障 | 第39-44页 |
·适时调整征兵政策,推进征集对象主体向应届大学毕业生转变 | 第39-40页 |
·不断完善征兵政策,保障退伍复学大学生学业发展 | 第40-41页 |
·不断完善征兵政策,保障退伍复学大学生职业发展 | 第41-42页 |
·政府积极贯彻落实高校征兵和退伍安置政策 | 第42-44页 |
·高校提供主题教育 | 第44-46页 |
·引导退伍复学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帮手” | 第44页 |
·引导退伍复学大学生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老手”、“高手” | 第44-45页 |
·引导退伍复学大学生成为高校征兵工作的“鼓手”、“推手” | 第45页 |
·引导退伍复学大学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扳手”、“抓手” | 第45-46页 |
·军队提供辅助教育 | 第46-47页 |
·退伍教育,做好疏导 | 第46页 |
·军地互动,共育精英 | 第46-47页 |
·退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 第47-49页 |
·适应角色转变,明确角色定位 | 第47页 |
·自我认可,自我教育,肯定参军价值 | 第47-48页 |
·适应“军转地”新环境,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