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9页 |
2.传承发扬晋商文化的新晋商 | 第9-10页 |
3.研究新晋商文化的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2.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的新晋商文化 | 第13-25页 |
第一节 晋商文化和新晋商文化的内涵 | 第13-18页 |
一、 晋商文化和新晋商文化 | 第13-15页 |
二、 促进新晋商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晋商文化传播的特点 | 第18-22页 |
一、 新晋商文化传播的内容 | 第18-20页 |
二、 新晋商文化的传播媒介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全媒体传播对新晋商文化的影响及意义 | 第22-25页 |
一、 促进经济发展 | 第22-23页 |
二、 繁荣文化发展 | 第23页 |
三、 利于山西省形象的塑造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新晋商文化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传播困境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新晋商文化传媒传播力弱 | 第25-31页 |
一、 文化传播实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 新晋商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新晋商文化的传播 | 第26-27页 |
三、 媒介的传播竞争力弱 | 第27-31页 |
第二节 新晋商文化传播资源碎片化 | 第31-32页 |
一、 传播资源碎片化 | 第31-32页 |
二、 新晋商文化资源的碎片化传播 | 第32页 |
第三节 部分新晋商的负面事件影响恶劣 | 第32-35页 |
一、 为新晋商推崇、继承的晋商核心精神 | 第32-33页 |
二、 层出不穷的新晋商负面新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新晋商文化所处传播困境之原因探析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成长中的新晋商企业不足以支撑对应文化的发展 | 第35-37页 |
一、 支撑新晋商文化发展的新晋商自身实力较弱 | 第35-37页 |
二、 新晋商企业合作意识弱、向心力差 | 第37页 |
第二节 新晋商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 新晋商文化缺乏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 第37-38页 |
二、 新晋商文化的改革创新意识明显不足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上世纪优先发展东部的战略不利于新晋商文化的传播 | 第39-40页 |
一、 山西落后的投资创业环境 | 第39-40页 |
二、 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利于新晋商文化的传播 | 第40页 |
第四节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竞争和威胁 | 第40-44页 |
一、 来自国内各地文化产业的竞争威胁 | 第41-42页 |
二、 来自国外优秀文化产业的挑战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新晋商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 第44-53页 |
第一节 促进新晋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第44-46页 |
一、 省政府引导与新晋商自身发展相结合 | 第44-45页 |
二、 提升新晋商文化的传播技术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营造新晋商文化品牌 | 第46-47页 |
一、 媒体应根据地域特点营造新晋商文化品牌 | 第46页 |
二、 网媒应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提高新晋商自身竞争力 | 第47-49页 |
一、 搭建研究晋商的平台,实现新晋商的伟大复兴 | 第47-48页 |
二、 加强新晋商各大商会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提高媒介的传播竞争力 | 第49-50页 |
一、 强化媒介的文化传播意识 | 第49页 |
二、 利用视觉传播吸引受众 | 第49-50页 |
三、 培养一些传播新晋商文化的专业人才 | 第50页 |
第五节 树立诚信新晋商的形象,减少负面效应 | 第50-53页 |
一、 新晋商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 | 第50-52页 |
二、 把握好关于新晋商正、反报道的度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信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