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2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9页
  一、 选题背景和依据第14-18页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38页
  一、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第19-31页
  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进展第31-35页
  三、 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研究进展第35-38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38-41页
  一、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第38-39页
  二、 研究方案第39-40页
  三、 论文创新点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42-58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内涵第42-45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42-43页
  二、 区域经济差异第43-44页
  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44-45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第45-51页
  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第45-47页
  二、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第47-50页
  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50-51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理论辨析第51-56页
  一、 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第51-52页
  二、 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52页
  三、 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52-53页
  四、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第53-54页
  五、 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第58-146页
 第一节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背景第58-65页
  一、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第58-59页
  二、 改革开放至振兴之前第59-62页
  三、 东北振兴以来第62-65页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第65-75页
  一、 自然环境概况第66-68页
  二、 社会经济概况第68-75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第75-95页
  一、 绝对差异变化特征第75-80页
  二、 相对差异变化特征第80-83页
  三、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第83-87页
  四、 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性的 ESDA 分析第87-93页
  五、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第93-95页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第95-111页
  一、 产业结构差异的分析第95-100页
  二、 产业结构差异的空间格局第100-107页
  三、 产业空间布局特征第107-111页
 第五节 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第111-135页
  一、 农村收入的时空演变分析第111-119页
  二、 城镇收入的时空演变分析第119-128页
  三、 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第128-135页
 第六节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第135-145页
  一、 自然资源禀赋因素第136-137页
  二、 区位因素第137-139页
  三、 区域政策推动因素第139-140页
  四、 资金投入因素第140-142页
  五、 经济发展基础第142页
  六、 产业集聚与扩散因素第142-143页
  七、 市场化因素第143-144页
  八、 人才技术因素第144-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四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与路径第146-218页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系与协调发展第146-179页
  一、 区域经济联系格局第146-167页
  二、 区域城市流强度第167-178页
  三、 区域经济联系的路径第178-179页
 第二节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第179-199页
  一、 产业合理分工第180-191页
  二、 产业集聚与扩散第191-196页
  三、 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第196-199页
 第三节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199-210页
  一、 城乡关联与协调发展关系第200-201页
  二、 城乡关联格局第201-205页
  三、 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第205-210页
 第四节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对策第210-217页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第210-212页
  二、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212-213页
  三、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213-214页
  四、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第214-215页
  五、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215页
  六、 推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215-217页
 本章小结第217-21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218-224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218-223页
 第二节 研究展望第223-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4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240-242页
致谢第242-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查干湖湿地水环境演变及生态风险评估
下一篇:吉林省土壤—水稻系统环境质量分析评估及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