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特殊中止犯设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绑架罪的中止形态 | 第12-20页 |
一、 绑架罪中止形态的理论聚讼 | 第13-17页 |
(一) 犯罪目的实现说 | 第13-14页 |
(二) 复合行为说 | 第14-16页 |
(三) 单一行为说 | 第16-17页 |
二、 绑架罪中止形态的认定 | 第17-20页 |
(一) 单一行为说符合立法意图 | 第18页 |
(二) 单一行为说符合司法效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绑架罪既遂后主动释放人质的定性问题 | 第20-30页 |
一、 绑架罪既遂后主动释放人质的处理 | 第20-27页 |
(一) 对主动释放人质内涵的理解 | 第20-22页 |
(二) 对主动释放人质的处理 | 第22-24页 |
(三) 案件引发的刑法思考 | 第24-27页 |
二、 “情节较轻”是否是中止的特殊规定 | 第27-30页 |
(一) “情节较轻”的判断标准 | 第27-28页 |
(二) “情节较轻”的司法适用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增设特殊中止犯的必要性及完善立法建言 | 第30-42页 |
一、 绑架罪特殊中止犯设立的必要性 | 第30-39页 |
(一)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33页 |
(二) 符合犯罪中止理论 | 第33-35页 |
(三) 保护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 第35-36页 |
(四)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36页 |
(五) 国内外立法借鉴 | 第36-39页 |
二、 绑架罪立法缺陷及完善立法建言 | 第39-42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39-40页 |
(二) 绑架罪的立法完善建言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