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事业组织与活动论文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一、 导论第9-14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 选题背景第9页
  2.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2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 历史分析法第12页
  2.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2页
  3. 文献研究法第12-14页
二、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理论分析第14-19页
 (一) 概念界定第14-17页
  1. 公共产品的界定第14-15页
  2. 文化产品的分类第15页
  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界定及分类第15-16页
  4.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第16-17页
 (二)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1. 公共产品理论第17页
  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7页
  3.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17-18页
  4. 公共选择理论第18-19页
三、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历史进程第19-24页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年-1957 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第19-20页
  1.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19页
  2.完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第19-20页
 (二) 人民公社时期(1958 年-1984 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第20页
  1. 筹资渠道的单一性第20页
  2. 供给决策的完全单向性第20页
 (三) 家庭联产承包时期(1984 年-2004 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第20-21页
  1. 财政表现缺位第21页
  2. 供给结构失衡第21页
 (四)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2005 年至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第21-24页
  1. 筹资渠道更加广泛第21-22页
  2. 农民利益需求表达渠道宽泛第22页
  3. 农民需求更加多样化第22-24页
四、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第24-33页
 (一) 最近时期取得的成效第24-29页
  1.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支出总量稳步增加第24-25页
  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形式丰富第25-28页
  3. 农村公共文化支出结构上改善第28-29页
  4.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相关配套制度更加完善第29页
 (二) 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1. 文化投入总量不足第29-30页
  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错位第30-31页
  3.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第31-32页
  4. 监督和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第32-33页
五、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第33-36页
 (一) 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启示第33-34页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参与第33页
  2. 建立以村民会馆为载体的村民集体场所第33-34页
  3. 形成以农民领袖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第34页
 (二) 美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经验借鉴第34-35页
  1. 通过立法保障产品的供给第34页
  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多元化主体的参与第34-35页
 (三) 日本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参考第35-36页
  1. 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体制第35页
  2. 鼓励形成专业的农民团体第35-36页
六、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建议第36-44页
 (一)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法律建设第36-37页
  1. 发扬民主立法第36-37页
  2. 强化法律执行第37页
 (二) 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机制第37-39页
  1.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专项资金第37页
  2.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第37-39页
 (三) 完善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利益需求表达机制第39-40页
  1. 改革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决策机制第39-40页
  2. 引导农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第40页
 (四) 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第40-41页
  1. 注重技能培训,培育专业人才第40页
  2. 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激励机制第40-41页
 (五)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监督和评估体系第41-44页
  1.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监督机制第41页
  2.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绩效评估体系第41-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语训读汉字的字源研究--以“猪、豚、豕、优、姑”为例
下一篇: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