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磷素的空间分布及磷素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前言第10页
   ·土壤磷素分布与磷素形态的研究第10-13页
     ·土壤磷素分布的研究第10-11页
     ·土壤磷素形态的分级研究第11-12页
     ·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研究第12-13页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研究第13-18页
     ·土壤磷素形态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4页
     ·土壤酸度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4-16页
       ·土壤 pH 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4-15页
       ·土壤水解性总酸度及交换性酸度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5-16页
     ·土壤微生物性质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16-18页
       ·土壤磷酸酶的作用第16页
       ·土壤解磷菌与磷转化强度的作用第16-17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第17-18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目标第18-20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第19-20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0-22页
3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第22-29页
   ·样地设置与土壤样品采集第22-23页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第23-27页
     ·土壤全磷含量的测定第23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第23-24页
     ·土壤无机磷含量的分级测定第24-25页
       ·水溶性磷和 Al-P 的测定方法第24页
       ·Fe-P 的测定方法第24页
       ·O-P 的测定方法第24-25页
       ·Ca-P 的测定方法第25页
     ·土壤有机磷含量的测定第25页
     ·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的测定第25页
     ·土壤酸度的测定第25-26页
       ·土壤活性酸度(pH)的测定第25页
       ·土壤水解性总酸的测定第25-26页
       ·土壤交换性酸度的测定第26页
     ·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测定第26页
     ·土壤磷转化作用强度的测定第26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测定第26-27页
     ·土壤无机及有机解磷菌数量的测定第27页
   ·数据分析处理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2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9-51页
   ·武功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磷素空间分布格局第29-39页
     ·不同海拔土壤全磷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第29-30页
     ·不同海拔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第30-31页
     ·不同海拔土壤无机磷总量及无机磷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第31-36页
       ·不同海拔土壤无机磷总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1-32页
       ·不同海拔土壤水溶性磷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2-33页
       ·不同海拔土壤 Al-P 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3页
       ·不同海拔土壤 Fe-P 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3-34页
       ·不同海拔土壤 O-P 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4-35页
       ·不同海拔土壤 Ca-P 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5页
       ·无机磷各形态占无机磷总量百分比的特征第35-36页
     ·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磷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第36-37页
     ·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垂直分布规律第37-38页
     ·小结第38-39页
   ·武功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39-51页
     ·土壤各磷素形态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39-41页
     ·土壤酸度对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1-43页
       ·活性酸度(pH)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1页
       ·水解性总酸度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1-42页
       ·交换性酸度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2-43页
     ·土壤微生物性质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43-49页
       ·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第43页
       ·土壤磷转化作用强度第43-45页
       ·土壤无机解磷菌与有机解磷菌的数量第45-46页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第46-48页
       ·土壤微生物性质与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关系第48-49页
     ·小结第49-51页
5 讨论第51-54页
   ·土壤磷素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第51-52页
   ·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52-54页
     ·土壤磷素形态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52页
     ·土壤酸度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52-53页
     ·土壤微生物性质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第53-54页
6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致谢第61-62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NAi调控B型烟粉虱免疫的虫生真菌工程菌株构建
下一篇:稻田冬种的作物根际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