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美人蕉叶表面制备(超)疏水材料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超疏水表面的相关理论 | 第8-12页 |
·接触角理论 | 第8-10页 |
·滚动角与接触角滞后 | 第10-12页 |
·超疏水植物表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荷叶”效应 | 第12-14页 |
·“玫瑰花”效应 | 第14页 |
·蜡质层及化学组成 | 第14-16页 |
·微观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16-19页 |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刻蚀法 | 第19页 |
·电纺法 | 第19页 |
·模板法 | 第19-20页 |
·电化学法 | 第20-21页 |
·自组装法 | 第21页 |
·溶胶-黏胶法 | 第21页 |
·气相沉积法 | 第21页 |
·其他方法 | 第21-22页 |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美人蕉叶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 | 第23-3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内容 | 第24-26页 |
·样品选取 | 第24-25页 |
·表面处理 | 第25页 |
·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26-31页 |
·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31-34页 |
·超疏水性分析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仿美人蕉叶表面制备(超)疏水材料 | 第39-56页 |
·原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表征方法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43-50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50-52页 |
·表面(超)疏水性分析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