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女寺地区孔二段储层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0页 |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0-12页 |
| 第2章 孔二段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12-24页 |
| ·区域地层层序 | 第12页 |
| ·层序地层分析 | 第12-24页 |
| ·孔二段顶、底接触关系 | 第12-16页 |
| ·孔二段高频旋回层序地层分析 | 第16-21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对比 | 第21-24页 |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4-45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4-26页 |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6-31页 |
| ·三角洲相 | 第26-29页 |
| ·湖泊相 | 第29-30页 |
| ·浊积扇相 | 第30-31页 |
| ·沉积相的纵横相特征 | 第31-40页 |
| ·沉积相的纵向发育特征 | 第31-35页 |
| ·沉积相的横向对比 | 第35-40页 |
|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及沉积演化 | 第40-43页 |
| ·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 第43-45页 |
| 第4章 储层特征与评价 | 第45-70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45-47页 |
| ·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47-51页 |
| ·孔隙类型 | 第47页 |
| ·孔隙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9-51页 |
|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51-52页 |
|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 第52-60页 |
| ·储层物性下限值研究 | 第60-62页 |
| ·最小吼道半径法 | 第60-61页 |
| ·束缚水饱和度法 | 第61-62页 |
|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准确性检验 | 第62页 |
|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 ·成岩作用 | 第63页 |
| ·物源区母岩岩性 | 第63-64页 |
| ·断裂活动 | 第64页 |
| ·储层分类 | 第64-70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 | 第75-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