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门”的景观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概念界定 | 第9页 |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 | 第10页 |
·地域特色传承 | 第10-11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1-15页 |
·研究理论的依据 | 第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2 研究背景 | 第21-30页 |
·中国传统门的发展与演变 | 第21-24页 |
·夏、商、周 | 第21-22页 |
·春秋、秦、汉 | 第22页 |
·唐、宋、金、元 | 第22-24页 |
·明、清 | 第24页 |
·浙江传统门的种类 | 第24-30页 |
·不同结构的门 | 第24-28页 |
·不同材料的门 | 第28页 |
·不同类型的门 | 第28-30页 |
3 意境之美:建筑群体之门的景观艺术分析 | 第30-66页 |
·住宅之门理景艺术 | 第30-44页 |
·门之造型结构美 | 第30-41页 |
·门之空间意境美 | 第41-44页 |
·祠堂之门理景艺术 | 第44-55页 |
·门之造型结构美 | 第44-52页 |
·门之空间意境美 | 第52-55页 |
·寺观之门理景艺术 | 第55-65页 |
·门之造型结构美 | 第55-59页 |
·门之空间意境美 | 第59-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和谐之美:聚落之门的景观艺术分析 | 第66-92页 |
·村落之门理景艺术 | 第66-79页 |
·村门造型优美、形成村落地标 | 第66-70页 |
·营造手法多元、构建人居安全 | 第70-77页 |
·村口资源丰富、形成多样景观 | 第77-79页 |
·城镇之门理景艺术 | 第79-91页 |
·城台高耸、形成地标 | 第79-85页 |
·择址筑门、构建安全 | 第85-87页 |
·体现文化、承载交流 | 第87-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5 装饰之美:建筑之门的景观艺术分析 | 第92-102页 |
·细部装饰艺术 | 第92-99页 |
·门的构件装饰 | 第92-97页 |
·门上的附加装饰 | 第97-99页 |
·装饰题材与技法 | 第99-101页 |
·门上装饰的题材 | 第99-101页 |
·门上装饰的表现技法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6 浙江传统门的文化内涵 | 第102-115页 |
·门的秩序观 | 第102-107页 |
·门的数量 | 第102-105页 |
·门的规模形制与色彩装饰 | 第105-107页 |
·门的风水观 | 第107-108页 |
·门的教化功能的体现 | 第108-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7 浙江传统门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5-128页 |
·浙江传统门的保护 | 第115-117页 |
·浙江传统门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5-116页 |
·浙江传统门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 第116-117页 |
·浙江传统门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7-127页 |
·浙江现代仿古门的建造 | 第117-118页 |
·个人实践案例—萧山湘湖之景门系列(在建) | 第118-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8 结语 | 第128-129页 |
插图目录 | 第129-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个人简介 | 第137-138页 |
导师简介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