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第9-10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11页
     ·交往和交往空间第10-11页
     ·客家土楼第11页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1-14页
     ·环境心理学第11-12页
     ·行为建筑学第12-13页
     ·交往空间理论第13-14页
   ·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第14-15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16-19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论文框架第16-19页
第二章 交往空间影响因素的特征与分析第19-25页
   ·交往空间概述第19-20页
     ·交往空间的构成第19页
     ·交往空间的特征第19-20页
   ·空间环境与交往行为第20-22页
     ·空间感与交往第20-21页
     ·空间距离与交往第21页
     ·空间尺度与交往第21页
     ·空间中的时间与交往第21-22页
   ·心理因素与交往行为第22-24页
     ·人对交往活动的心理需求第22页
     ·心理活动对交往的影响第22-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客家土楼的积极交往空间模式解析第25-39页
   ·客家土楼的交往空间第25-31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的构成第25-28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的特征第28-31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第31-33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的自然因素第31-32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文化因素第32-33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积极性因素分析第33-37页
     ·公共活动是实现交往的重要条件第33-34页
     ·居民近似的交往心理需求第34-35页
     ·居民交往活动的连锁反应第35-36页
     ·交往行为受物质环境影响的程度较高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现代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模式解析第39-49页
   ·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构成与特征第39-42页
     ·中心广场第39-40页
     ·道路空间第40页
     ·院落空间第40-41页
     ·垂直交通空间第41-42页
   ·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42-46页
     ·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第42-43页
     ·构成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因素第43页
     ·构成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精神文化因素第43-44页
     ·城市公共居住区居民交往空间活动调查第44-46页
   ·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消极因素分析第46-48页
     ·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第46页
     ·异质性邻里结构关系第46-47页
     ·缺少必要性活动发生第47页
     ·物质环境对交往行为的影响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讨第49-73页
   ·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积极因素的借鉴第49-55页
     ·符合交往心理需求的空间序列关系第49-51页
     ·均衡的人口与交往空间比例第51-52页
     ·同质化的积极作用第52-53页
     ·交往空间的复合功能及适宜的尺度第53-54页
     ·较为完善的人性化交往关系第54-55页
   ·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析第55-63页
     ·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第55-59页
     ·交往空间功能的多元化第59-60页
     ·增强同质化心理和归属感第60-61页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第61-63页
   ·交往空间设计案例分析第63-70页
     ·交往空间设计案例——“万汇楼”第63-66页
     ·工业大学宿舍区交往空间改造策略第66-70页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六章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传统私家园林的生态解析--以个园为例
下一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