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罪先行行为探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不作为犯先行行为概述 | 第11-13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二) 理论的历史演变 | 第11-13页 |
二、先行行为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相关理论争议 | 第13-15页 |
1. 肯定说 | 第13-14页 |
2. 否定说 | 第14-15页 |
(二) 对相关争议学说的评析 | 第15-16页 |
(三) 理论根据之我见 | 第16-17页 |
三、“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与其他义务来源的比较 | 第17-21页 |
(一) 与“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的比较 | 第17-19页 |
(二) 与“职业或业务的要求的义务”的比较 | 第19页 |
(三) 与“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的比较 | 第19-21页 |
四、先行行为的认定条件 | 第21-25页 |
(一) 相关学说及评析 | 第21-23页 |
(二) 认定条件之我见 | 第23-25页 |
1. 必须要有危险状态的存在 | 第23页 |
2. 必须要有救助的可能性 | 第23-24页 |
3. 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 第24-25页 |
4. 行为人对法益具有保证义务 | 第25页 |
五、先行行为范围的厘清 | 第25-32页 |
(一) 是否必须是违法行为 | 第25-27页 |
(二) 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 第27-28页 |
(三) 是否包括不作为行为 | 第28-29页 |
(四) 是否不限于故意或过失行为 | 第29-30页 |
(五) 是否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 第30-31页 |
(六) 是否包括加剧既有危险程度的行为 | 第31-32页 |
六、先行行为理论在我国的立法建构 | 第32-35页 |
(一) 立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第32页 |
(二) 现有各类立法模式及评析 | 第32-34页 |
(三) 立法完善之我见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