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绪论 | 第17-24页 |
一、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色彩世界 | 第17-18页 |
二、川端康成线性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章 黑色与死亡 | 第24-59页 |
第一节 川端文学的黑色世界 | 第24-31页 |
一、川端的黑色世界 | 第25-28页 |
二、川端式的黑色表现模式:黑与白的泾渭分明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童年梦靥和孤儿根性 | 第31-44页 |
一、孤儿根性的形成 | 第32-37页 |
二、身处战争的无奈与彷徨 | 第37-44页 |
第三节 黑暗、寂寞、丑陋与死亡之吻 | 第44-52页 |
一、丑陋的印记 | 第44-47页 |
二、悲哀与寂寞的回旋 | 第47-49页 |
三、死亡之吻 | 第49-52页 |
第四节 自杀之谜的探寻 | 第52-59页 |
第二章 性爱之美与不息的生命力 | 第59-92页 |
第一节 川端文学中的红与绿 | 第59-64页 |
一、热烈的红色世界 | 第59-62页 |
二、盎然的生机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情感的缺失与“千代”情结 | 第64-72页 |
一、情感的荒芜 | 第64-66页 |
二、川端康成的“千代情结” | 第66-72页 |
第三节 对自然的热爱和森林文明 | 第72-77页 |
一、川端康成的“自然之爱 | 第72-75页 |
二、日本的森林文明 | 第75-77页 |
第四节 生命的激情与性爱之美 | 第77-86页 |
一、绿色:生命激情的象征 | 第77-81页 |
二、红色:性爱之美 | 第81-86页 |
第五节 中日民族对红色色彩审美的异同 | 第86-92页 |
一、中国文化的“红色”情结 | 第86-88页 |
二、中日民族红色审美的异同 | 第88-92页 |
第三章 素和雅的传统之美 | 第92-118页 |
第一节 川端文学的素雅之色 | 第92-98页 |
一、雪国:白色的梦幻世界 | 第92-94页 |
二、心灵净化的旅程:川端文学中的白色 | 第94-98页 |
第二节 少女崇拜和回归意识 | 第98-103页 |
一、少女崇拜和处女情结 | 第98-100页 |
二、回归童年的纯真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禅宗精神的浸润 | 第103-110页 |
一、禅宗的起源及其日本化 | 第103-105页 |
二、川端康成的禅宗意识 | 第105-110页 |
第四节 日本传统美的审美情趣 | 第110-118页 |
一、崇尚“淡”和“雅”的民族 | 第111-114页 |
二、川端文学的“淡雅”美与《源氏物语》的日本传统美 | 第114-118页 |
第四章 川端文学的永恒之美 | 第118-136页 |
第一节 川端文学中的紫色情结 | 第118-125页 |
一、初探“紫色” | 第119-121页 |
二、川端文学的紫色情结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梦回古典 | 第125-129页 |
一、《源氏物语》的直接影响 | 第125-127页 |
二、川端康成的“贵族性格”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中日民族紫色观之比较 | 第129-136页 |
一、紫色在中国的演进 | 第129-132页 |
二、日本的紫色观 | 第132-136页 |
结语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7-1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