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产业空间区位研究--以百强软件企业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发展 | 第11-12页 |
·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与发展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产业链理论 | 第16-19页 |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9页 |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 第19-22页 |
(1)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 第20-21页 |
(2)中心—外围理论 | 第21-2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关于公司总部区位的研究 | 第22-23页 |
·关于软件产业区位研究 | 第23-25页 |
·软件产业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软件产业的内涵 | 第25-27页 |
·软件产业的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1)大型独立软件公司 | 第27-28页 |
(2)大型 IT 企业中的软件部门 | 第28页 |
(3)中小企业为主的软件企业群体 | 第28页 |
·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 | 第28-29页 |
(1)高技术性与都市型特色 | 第28-29页 |
(2)创新性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灵活性 | 第29页 |
(3)高风险性与风险抵御机制的需求性 | 第29页 |
·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31-36页 |
(1) 美国模式—技术与服务领导型 | 第32页 |
(2) 日本模式—嵌入式系统开发型 | 第32-33页 |
(3) 印度模式—国际加工服务型 | 第33-34页 |
(4) 爱尔兰模式—生产本地化型 | 第34页 |
(5) 以色列模式——技术顶尖,自主发展型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36-45页 |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36页 |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36-39页 |
·软件收入连续十年持续增高 | 第37页 |
·咨询和运营服务收入增势突出,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第37-38页 |
·软件出口稳定发展,以美国日本为主要出口国 | 第38-39页 |
·我国软件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概况 | 第39-45页 |
·软件企业个数的省际分布概况 | 第41-42页 |
·软件企业收入的省际分布概况 | 第42-45页 |
第四章 百强软件企业总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45-61页 |
·宏观区位分布 | 第45-46页 |
·一带一轴三角的分布格局 | 第45-46页 |
·中观区位分布 | 第46-48页 |
·集中分布于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 第46-47页 |
·一些省区城市呈现多核心发展模式 | 第47-48页 |
·微观区位分布 | 第48-54页 |
·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集聚 | 第48-50页 |
·向软件园区集聚 | 第50-51页 |
·向大学及附近集聚 | 第51页 |
·出现郊区化趋势 | 第51-52页 |
·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式 | 第52-54页 |
·百强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 第54-61页 |
·宏观、中观影响因素 | 第54-59页 |
·微观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1)企业性质 | 第59页 |
(2)内部交通 | 第59-60页 |
(3)公共休憩设施 | 第60页 |
(4)企业家行为偏好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百强软件企业的发展演变特征 | 第61-69页 |
·百强企业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第61-63页 |
·东部经济区呈现集聚趋势 | 第61-62页 |
·极化和扩散现象并存 | 第62-63页 |
·百强企业的发展特征 | 第63-65页 |
·百强企业淘汰率高 | 第63页 |
·骨干企业实力持续性强 | 第63-65页 |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 第65页 |
·百强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特征 | 第65-69页 |
(1)大学衍生型 | 第66-67页 |
(2)校企合作型 | 第67页 |
(3)跨国公司型 | 第67页 |
(4)部门发展型 | 第67-68页 |
(5)自主创业型 | 第68页 |
(6)传统改制型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一.百强软件企业总部的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9页 |
第二.百强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第69页 |
第三.百强软件企业的发展特征 | 第69-70页 |
·展望及未来工作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