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欺负行为 | 第9-15页 |
·欺负行为的定义 | 第9页 |
·关于儿童欺负行为产生的理论 | 第9-12页 |
·欺负行为的测量 | 第12-14页 |
·有关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 | 第14-15页 |
·自我展示 | 第15-18页 |
·自我展示的含义 | 第15-16页 |
·自我展示策略 | 第16-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Smith 欺负行为问卷小学版 | 第18页 |
·自编自我展示策略社会调查问卷 | 第18-20页 |
·测量方法与统计 | 第20-21页 |
·施测程序 | 第20页 |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1-27页 |
·欺负行为检出率 | 第21页 |
·欺负行为特点的分布 | 第21-22页 |
·不同年级的欺负卷入程度的比较 | 第21页 |
·不同性别的欺负卷入程度的比较 | 第21-22页 |
·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状况间欺负卷入程度的比较 | 第22页 |
·欺负行为的方式、被欺负的地点、欺负者身份的分布 | 第22页 |
·被试对于欺负行为的态度 | 第22页 |
·自我展示策略的特点 | 第22-27页 |
·年龄、家庭状况、是否班干部对自我展示策略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性别和不同欺负类型的被试在自我展示策略各因子分上的特点 | 第23-26页 |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自我展示策略的影响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28页 |
·欺负行为的分布 | 第27页 |
·自我展示策略的使用 | 第27页 |
·对欺负行为的干预启示 | 第27-28页 |
5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附录1 | 第31-33页 |
附录2 | 第33-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