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黄土的广泛分部 | 第12-13页 |
·黄土湿陷产生桩基负摩阻力并引发工程危害 | 第13-14页 |
·我国规范中有关桩基负摩阻力的规定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国外桩基负摩擦力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桩基负摩擦力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考虑黄土湿陷的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 | 第24页 |
·单桩负摩阻力缩尺模型试验研究 | 第24页 |
·桩基负摩阻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24-25页 |
·影响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参数分析 | 第25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2章 桩基负摩阻力的作用原理 | 第26-31页 |
·基桩负摩阻力的定义 | 第26-27页 |
·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 | 第27页 |
·中性点的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桩基的负摩阻力 | 第28-29页 |
·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桩基负摩阻力的计算 | 第29页 |
·桩基负摩阻力的消减措施 | 第29-31页 |
第3章 桩顶竖向荷载及黄土湿陷影响的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 | 第31-62页 |
·引论 | 第31-32页 |
·试验概况 | 第32-34页 |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 | 第32页 |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4-40页 |
·承载力试验方案设计 | 第34-37页 |
·负摩阻力试验方案设计(浸水载荷试验) | 第37-4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61页 |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桩基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 第42-54页 |
·中性点位置 | 第54-55页 |
·桩周土体沉降与桩荷载传递规律的关系 | 第55-59页 |
·负摩阻力与中性点的分布规律与规范值的比较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单桩负摩阻力缩尺模型试验 | 第62-93页 |
·引论 | 第62页 |
·试验概况 | 第62页 |
·试验目的 | 第62-63页 |
·模型试验原理 | 第63-65页 |
·模型的相似要求和相似常数 | 第63页 |
·相似原理 | 第63-64页 |
·量纲分析 | 第64-65页 |
·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试验装置 | 第65页 |
·模型的相似设计 | 第65-66页 |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66-70页 |
·模型槽设计 | 第66页 |
·模型槽壁边界处理 | 第66-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场地土设计 | 第68页 |
·模型桩的制作 | 第68-69页 |
·模型桩的埋置 | 第69-70页 |
·测点布置 | 第70-77页 |
·应变片 | 第70-72页 |
·分层沉降仪 | 第72-75页 |
·土压力计 | 第75-76页 |
·位移计 | 第76-77页 |
·试验加载方法 | 第77-80页 |
·桩顶荷载加载(未浸水工况) | 第77-79页 |
·负摩阻力测定(浸水工况) | 第79-80页 |
·试验步骤 | 第80-81页 |
·数据处理 | 第81-82页 |
·桩身轴力计算 | 第81页 |
·桩身摩阻力计算 | 第81页 |
·桩端阻力计算 | 第81-82页 |
·土体分层沉降位移计算 | 第8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2-91页 |
·桩顶加载等级与桩顶沉降的Q-S关系曲线 | 第82-84页 |
·桩顶加载等级与桩端阻力值的关系(未浸水工况) | 第84-85页 |
·桩身轴力的分布(未浸水工况) | 第85-86页 |
·桩侧正摩阻力的分布(未浸水工况) | 第86-87页 |
·桩身轴力与浸水时间关系(浸水工况) | 第87-88页 |
·桩侧负摩阻力与浸水时间关系(浸水工况) | 第88-90页 |
·土体分层沉降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桩基负摩阻力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93-116页 |
·引论 | 第93-100页 |
·ADINA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93-95页 |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95-96页 |
·界面接触模型 | 第96-97页 |
·基本假定 | 第97页 |
·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ADINA建模过程 | 第97-99页 |
·使用ADINA软件进行桩土界面摩擦粘着特性研究的过程 | 第99-100页 |
·单桩数值分析 | 第100-107页 |
·单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00-101页 |
·浸水计算模型设置 | 第101-102页 |
·单桩P-S分析 | 第102-104页 |
·桩身轴力分析 | 第104页 |
·浸水桩周边土体沉降分析 | 第104-106页 |
·浸水桩轴力分析 | 第106-107页 |
·浸水桩侧负摩阻力分析 | 第107页 |
·群桩数值分析 | 第107-114页 |
·群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07-109页 |
·浸水计算模型设置 | 第109页 |
·群桩P-S分析 | 第109-110页 |
·群桩轴力分析 | 第110-111页 |
·浸水群桩周边土体沉降分析 | 第111-112页 |
·浸水群桩轴力分析 | 第112-113页 |
·浸水群桩侧负摩阻力分析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单桩数值分析结论 | 第114-115页 |
·群桩数值分析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6章 影响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参数分析 | 第116-127页 |
·引论 | 第116-117页 |
·有限元软件ADINA | 第117-118页 |
·Mohr-coulomb土体本构模型 | 第118-119页 |
·静态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9-122页 |
·黄土弹性模性模量对桩身轴力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黄土粘聚力对桩轴力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浸水状态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22-125页 |
·桩顶荷载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桩刚度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浸水压力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静态参数分析结论 | 第125页 |
·浸水状态参数分析结论 | 第125-12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1. 结论 | 第127-129页 |
2.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