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产业及其内涵 | 第19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就业结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就业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就业结构内涵 | 第21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机理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变动决定就业结构构成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动是相辅相成的 | 第22页 |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规律 | 第22-25页 |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22-23页 |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 | 第23页 |
·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 第23页 |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 第25-30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状况 | 第25-29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与部分省市的横向对比 | 第29-30页 |
·河北省就业结构现状 | 第30-35页 |
·河北省就业结构演进状况 | 第30-33页 |
·河北省就业结构现状与部分省市的横向对比 | 第33-35页 |
第4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 | 第35-48页 |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样本选择 | 第35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35-38页 |
·ADF 检验理论依据 | 第36-37页 |
·ADF 检验应用分析 | 第37-38页 |
·协整检验 | 第38-41页 |
·协整检验理论模型 | 第38页 |
·协整检验模型分析 | 第38-41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1-46页 |
·GDP 与总就业人数的 VEC 模型 | 第42-43页 |
·第一产业的 VEC 模型 | 第43-44页 |
·第二产业的 VEC 模型 | 第44-45页 |
·第三产业的 VEC 模型 | 第45-46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6-48页 |
·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第47-48页 |
第5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特点及原因 | 第48-59页 |
·结构偏离度 | 第48-52页 |
·结构偏离度内涵 | 第48-49页 |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9-52页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第52-55页 |
·比较劳动生产率定义 | 第53-54页 |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54-55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偏离的特点 | 第55-56页 |
·第一产业贡献率低,就业比重最高 | 第55页 |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吸纳劳动力能力有待增强 | 第55-56页 |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未能扩大就业规模带动就业 | 第56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偏离的原因 | 第56-59页 |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 第56-57页 |
·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影响就业质量提升 | 第57-58页 |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未能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 第58-59页 |
第6章 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9-60页 |
·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第59页 |
·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 第59-60页 |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 第60页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 第60-61页 |
·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 | 第60页 |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 第60-61页 |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扩大劳动力的就业规模 | 第61-62页 |
·巩固传统服务业,大力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 第61页 |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产业,吸引高新技术人才 | 第61页 |
·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 第61-62页 |
·发挥政府职能,保障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第62-64页 |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 | 第62页 |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职业技能培训 | 第62页 |
·改善就业环境,实现平等就业与体面劳动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