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煤锅炉掺烧褐煤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煤粉炉炉内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掺烧褐煤燃烧的试验方案 | 第17-29页 |
| ·试验目的 | 第17页 |
| ·试验依据标准 | 第17页 |
| ·锅炉设备概况 | 第17-20页 |
| ·掺烧褐煤的技术分析 | 第20-21页 |
| ·低位发热量 | 第20页 |
| ·水分 | 第20页 |
| ·灰分特性 | 第20-21页 |
| ·可磨性 | 第21页 |
| ·燃烧性能 | 第21页 |
| ·爆炸性 | 第21页 |
| ·试验方式及方法 | 第21-23页 |
| ·试验方式 | 第21页 |
| ·磨煤机的性能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磨煤机的最大出力试验 | 第22页 |
| ·磨煤单耗试验 | 第22-23页 |
| ·掺烧褐煤制粉系统热力计算 | 第23页 |
| ·锅炉热效率试验 | 第23-25页 |
| ·排烟温度 | 第23页 |
| ·烟气分析 | 第23-24页 |
| ·原煤取样 | 第24页 |
| ·飞灰取样 | 第24页 |
| ·炉渣取样 | 第24页 |
| ·石子煤计量及取样 | 第24页 |
| ·环境温度及大气压力测量 | 第24页 |
| ·表盘数据记录 | 第24-25页 |
| ·煤耗计算 | 第25-26页 |
| ·机组试验发电煤耗 | 第25页 |
| ·机组试验供电煤耗 | 第25-26页 |
| ·锅炉磨煤机的性能试验 | 第26-29页 |
| ·掺烧后磨煤机运行状况 | 第26-27页 |
| ·掺烧前后磨煤机煤粉细度 | 第27-28页 |
| ·掺烧褐煤可能给机组带来的问题 | 第28-29页 |
| 第3章 锅炉实体的FLUENT 建模 | 第29-44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9-30页 |
| ·针对锅炉实体构建模型 | 第30-32页 |
| ·数学模型 | 第32-42页 |
| ·气相湍流流动 | 第32-35页 |
| ·煤粉颗粒运动 | 第35-37页 |
| ·挥发份释放及燃烧和焦炭的燃烧 | 第37-39页 |
| ·辐射换热 | 第39-42页 |
| ·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2-44页 |
| ·冷态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2页 |
| ·热态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2-44页 |
| 第4章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分析讨论 | 第44-55页 |
| ·锅炉效率 | 第44-45页 |
| ·供电煤耗 | 第45-47页 |
| ·掺烧前后炉膛温度场 | 第47-48页 |
| ·冷态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冷态空气动力场 | 第48-50页 |
| ·冷态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 ·掺烧褐煤数值模拟结果 | 第51-55页 |
| ·温度场 | 第51-52页 |
| ·炉内CO 浓度分布 | 第52-53页 |
| ·颗粒运动轨迹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