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有关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有关金融共生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框架图 | 第19-20页 |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框架图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实现的创新点 | 第21页 |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金融共生分析 | 第22-28页 |
·金融共生理论的含义 | 第22-23页 |
·金融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及基本公理 | 第23-24页 |
·金融共生视角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 | 第24-27页 |
·金融共生角度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客户定位分析 | 第24-26页 |
·金融共生角度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定位 | 第26页 |
·金融共生角度下的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定位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 第28-32页 |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 第28-29页 |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不和谐 | 第29-30页 |
·城市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的共生关系不和谐 | 第30-31页 |
·城市商业银行与非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共生关系不和谐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共生的实证分析 | 第32-39页 |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计量模型的建立及数据选取 | 第34-3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34-35页 |
·实证分析 | 第35-38页 |
·对自变量进行 ADF 平稳性检验 | 第35页 |
·协整检验 | 第35-36页 |
·模型的回归结果 | 第36-38页 |
·实证结论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美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过程 | 第39-40页 |
·美国的社区银行经营的特点 | 第40-41页 |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的取向 | 第43-50页 |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取向 | 第43-45页 |
·坚持本地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及本地居民 | 第43-44页 |
·开发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客户 | 第44页 |
·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 | 第44-45页 |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定位取向 | 第45-47页 |
·结合山东省内经济发展布局跨地市发展 | 第45-46页 |
·注重县域金融的发展 | 第46-47页 |
·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取向 | 第47-49页 |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 第47-48页 |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 | 第48页 |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 第48-49页 |
·注重品牌建设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